

1.方言。突然。
1.顯貴者所乘的馬以玉為飾﹐行則作響,因名。
2.指居高位。
1.《新唐書.張嘉佑傳》"嘉佑,嘉貞弟,有干略。方嘉貞為相時,任右金吾衛將軍。昆弟每上朝,軒蓋騶導盈閭巷,時號所居坊曰'鳴珂里'。"后用指貴人的居處。
1.見"鳴珂曲"。
1.申訴;控告。
1.申述至誠的心意。
1.指排簫﹑簫一類帶孔的管樂器。
1.見"鳴梠"。
1.伯勞鳴叫。謂天將寒。
2.鳴叫的伯勞。
1.鳴叫。
1.古琴名。
1.鳥在林間鳴叫。
1.振鈴使發聲。
2.指鵓鴿鈴。
1.亦作"鳴櫓"。
2.搖櫓聲。借指船行。
1.語出《詩.小雅.鹿鳴》"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毛傳"鹿得蓱,呦呦然鳴而相呼,懇誠發乎中。以興嘉樂賓客,當有懇誠相招呼以成禮也。"后因以"鳴鹿"喻禮賢求友。
2.地名。在今河南省鹿邑縣西。
1.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傷逝》"王仲宣好驢鳴。即葬,文帝臨其喪,顧語同游曰'王好驢鳴,可各作一聲以送之。'赴客皆一作驢鳴。"后即用"鳴驢"表示送喪。
1.亦作"鳴榔"。
2.敲擊船舷使作聲。用以驚魚,使入網中,或為歌聲之節。
1.猶吹律。
1.即鳴鑾。鑾聲似鸞鳥之鳴,因稱。
1.裝在軛首或車衡上的銅鈴。車行搖動作響。有時借指皇帝或貴族出行。
1.敲打銅鑼。常用以警眾﹑聚眾。
1.見"鳴鑼開道"。
1.鳴叫喧鬧。
1.敲擊銅鐃。
1.指鳳凰。
2.鳴啼的鳥。
1.宛囀地鳴啼。
1.高聲鳴叫。
1.亦作"鳴佩"。
2.佩玉。
3.比喻出仕。
1.《國語.周語上》"周之興也,鹡鷟鳴于岐山。"韋昭注"鹡鷟,鳳之別名。"岐山,在今陜西省岐山縣北。相傳周古公亶父遷此而興◇以"鳴岐"謂吉祥之兆。
1.鳴于岐山的鳳凰。
1.蚯蚓的異名。
2.謂檐流滴于階砌而作聲。
1.謂謙德表著于外。
2.謂態度謙恭。
1.射箭。骹,同"髇",響箭。
1.謂揮動鞭梢使發聲。
1.琴。
2.彈琴。
3.《呂氏春秋.察賢》"宓子賤治單父,彈鳴琴,身不下堂而單父治。"后因用"鳴琴"稱頌地方官簡政清刑,無為而治。
1.鳴聲悅耳的鳥類。
鳥類的一個類群。腳短細,三趾向前,一趾向后,善于囀鳴,常在草叢、樹洞、樹梢、崖壁營巢。如喜鵲、畫眉、百靈等。
1.擊磬發聲。
1.即蟋蟀。
1.謂擊響玉磬。
1.淙淙鳴響的泉水。
2.使泉水淙淙鳴響。
3.泉水名。
1.喜鵲。
1.謂開船。
1.即瑟。
1.地名。在今寧夏中衛。隋置。
2.山名。在今甘肅敦煌南。東西長約40公里,南北寬20公里。
3.在水下滾動鳴響的沙礫。
在甘肅省敦煌市南。東西長約40千米,南北寬20千米,高數十米。山丘為沙漠覆蓋,登山遠望,沙丘林立。據史書記載,天氣晴朗之時,山有絲竹管弦之音,猶如奏樂,故有沙嶺晴鳴”之稱。山麓有月牙泉,別有一景。
1.謂揮鞭梢作響,使人肅靜。皇帝視朝﹑宴會等用之。
1.見"鳴蛇"。
1.向神明祈告。
1.呼聲;叫聲。
1.謂歌頌盛世。
2.著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