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言手舞足蹈。形容喜悅到極點時的樣子。
1.唐劉禹錫《再游玄都觀絕句》并序"余貞元二十一年為屯田員外郎,時此觀未有花。是歲出牧連州,尋貶郎州司馬。居十年,召至京師,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滿觀如紅霞,遂有前篇,以志一時之事。旋又出牧,今十有四年,復為主客郎中。重游玄都,蕩然無復一樹,唯兔葵燕麥動搖于春風耳。因再題二十八字以俟后游……百畝中庭半是苔,桃花凈盡菜花開。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后因以"桃觀"指玄都觀。
1.陰陽神名。道教指人體命門臍宮神名。
1.桃子的核。《漢武故事》"〔王母〕因出桃七枚,母自啖二枚,與帝五枚,帝留核著前,王母問曰'用此何為?'上曰'此桃美,欲種之。'母笑曰'此桃三千年一著子,非下土所植也。'"詩文中常用其事。
1.以桃核作的杯子。
1.桃核剖開制的容器。形如扇,故名。
1.粉紅色。
1.形容絢麗多彩的春天景色。
1.即桃花妝。
1.桃木制的弓。以辟邪。
1.桃木制的弓,棘枝做的箭。舊俗用以辟邪。
1.亦作"桃華"。
2.桃樹所開的花。
3.形容女子容貌。
4.指桃花馬。
5."桃花水"的省稱。指春汛。 6.病名。癬的一種。
1.形容紅顏女子命運多悲慘不幸。
1.即桃花水。指春汛。
1.醋名。
1.指桃花源。亦借指隱居之地。
2.傳說漢劉晨﹑阮肇入天臺山桃花洞遇仙女◇因以指仙境。
3.四川省長壽縣有桃花洞,以出產棺木板料而著稱,因以桃花洞代指上等棺木。
1.以梅紅紙盛飯,潤濕后去紙,攪拌和勻而成的一種紅白相間的飯。
1.女子化妝用品。即胭脂。
1.即息夫人。春秋時息侯的夫人息媯。楚文王滅息,以息媯歸,生堵敖及成王。傳說息媯因國滅夫亡而終日不與楚文王通言語。唐杜牧有《題桃花夫人廟》詩。
1.謂婦女月經來潮。
1.即桃花紙。
1.一種粉紅色的菊花。
1.猶桃花汛。
2.傳說河津桃花浪起,江海之魚集聚龍門下,躍過龍門的化為龍,否則點額暴腮。見辛氏《三秦記》◇遂以比喻春闈。
1.謂女子美如桃花的面容。
1.即桃花水。指春汛。
1.名馬。毛色白中有紅點的馬。
1.指糙米。因米領衣未經舂去,故稱。
1.指隋文帝宮中的一種梳妝樣式。
2.泛指美人容貌。
3.謂飲酒后面呈桃紅色。
1.舊指女子薄命。
1.猶桃花命。
1.即桃花綬。
1.桃花醋。
1.泉名。在江蘇揚州城內原清代鹽政署中。其水清澈,用于泡茶,味美色佳。參閱清麟慶《鴻雪因緣圖記.桃泉煮茗》。
1.事本唐孟棨《本事詩》。崔護清明京都郊游,于一庭院,桃花之下邂逅一美妙女子。次年再訪,物在人去,慨嘆不已,題一絕句"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東風。"后遂用"桃花人面"形容女子貌美。亦借指意中人。
1.粉紅色。
1.石名。以石色粉紅而得名。
2.公元十三世紀初中亞人對中國人的稱謂。
1.漢代九卿二千石系印的綬帶。
1.亦作"桃華水"。即春汛。
2.草果名。
3.詞牌《訴衷情》的異名。因前蜀毛文錫詞有"桃花流水漾縱橫"而得名。
1.艷陽春光。
1.水潭名。在安徽涇縣西南,唐李白曾游于此。
1.地名。在今江蘇省蘇州市。以盛產木版年畫而著名。
2.地名。在安徽省和縣西四﹑五里。傳為唐張籍讀書處。
1.舊時迷信以為命理為各星所制。桃花星為兇星,主淫蕩。
1.春雪。
1.猶桃花源。
1.即春汛。仲春時冰泮雨積,江河潮水暴漲,又值桃花盛開,故謂之桃花汛。
1.山巖名。在今湖北什陸縣,為唐李白讀書處。
1.鹽的一種。色如桃花,俗名紅鹽。產于甘肅張掖。
1.情眼,指多情的眼神。
1.唐李賀《將進酒》詩"況是青春日將暮,桃花亂落如紅雨。"后因用"桃花雨"指暮春飄飛的桃花。
2.指春雨。
3.形容桃花馬大汗淋漓的樣子。
陶淵明《桃花源記》,描寫一個漁人從桃花林盡頭處入一山洞,見秦代避亂者后裔聚居其間,生活安適◇因以桃花源”指避世隱居處或理想中的美好地方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1.謂女子涉淫行為。
2.指男子得到女子的特別愛戀。
3.指事物受到特別的寵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