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拄著錫杖。謂僧人出行。錫,錫杖,云游僧所持法器。
1.詩歌的風格和形式。亦指一定歷史時期中﹐詩歌創作的傾向。
1.指唐代詩人王維。
2.指清代詩人袁枚。
3.指清代詩人吳嵩梁。
1.指詩人的心胸。
1.謂以手承接﹑抱持。《禮記.內則》﹕"國君世子生﹐告于君﹐接以大牢﹐宰掌具。三日﹐卜士負之﹐吉者宿齋﹐朝服寢門外﹐詩負之。"孔穎達疏﹕"謂以手承下而抱負之。"后因以指生子。
1.詩和賦。
2.指雅樂。
1.喻指作詩無自己的新意﹐只會套襲前人詩作的人。
1.亦作"詩藳"。
2.詩的稿子﹔詩作。
3.詩集的專稱。如宋陸游《劍南詩稿》﹔清魏源《清夜齋詩稿》。
1.見"詩稿"。
文學的一大樣式。運用有一定節奏韻律的語言,反映生活、抒發作者思想感情的文學體裁。感情充沛,想像豐富,語言凝練而富形象性。一般分行排列。按內容性質,可分為敘事詩和抒情詩;按語言組合有無格律,可分為格律詩和自由詩;按押韻與否,又可分為有韻詩和無韻詩。
1.詩的格式﹑體例。
2.詩的風格﹑格調。
1.詩人所乘的船。
1.即詩匠。
1.對詩人的尊稱。
1.作詩的功力。
1.詩的風骨。
1.古代專事采集詩歌和民風的樂官。
1.詩的指歸﹑旨趣。
1.詩人的鬼魂。
1.詩的國家﹔詩的境域。
1.置于封套中的詩稿。
1.詩文手跡。
1.寫詩之筆。
1.詩人中出類拔萃者。
1.帶有詩意的景象。
1.指贈答唱和的詩。
1.喻作詩能手。
2.用詩句為謎面的謎語。因虎難射中﹐形容謎的難猜﹐故名。
1.喻指作詩的激情。
①中國古代評論詩歌、詩人、詩派,記錄詩人議論、事跡的著作。寫作詩話之風,始于宋代歐陽修的《六一詩話》,盛行于宋代。明、清兩代作者也很多。《歷代詩話》、《歷代詩話續編》、《清詩話》等,輯集了歷代重要詩話著作。②中國古代的一種說唱藝術。有說有唱,韻文、散文并用,韻文大都為淺近通俗的七言詩贊。現存最早的作品是宋元時期刊印的《大唐三藏取經詩話》。
1.作詩懷念。
2.詩人的胸懷。
3.謂祝壽。
1.猶詩社。
1.詩人的精神。
2.詩人的亡魂。
1.因作詩而遭到的災禍。
1.輯集一個人或許多人的詩而成的書。
南宋朱熹撰。二十卷。對《詩經》的含義作了重新解釋,打破了《詩序》原有的權威地位。但書中仍有一些錯誤論點,尤其是將愛情詩說成淫詩,更暴露了作者的道學觀點。
1.集古人的詩句做成詩。
1.輯錄某個作家或許多作家詩篇的書。前者如《人境廬集外詩輯》﹔后者如清吳灝編的《杭郡詩輯》。
1.兩種文學體裁"詩"和"記"的并稱。
1.作詩的禁忌。
1.詩和偈。
2.類似佛家偈頌的詩作。
1.研究《詩經》的專家。
2.猶詩人。
1.作詩的訣竅。
1.詩的聲價。
1.原謂貧寒與苦吟使詩人的肩胛聳起◇形容詩人苦吟。語本宋蘇軾《是日宿水陸寺寄北山清順僧》詩之二﹕"遙想后身窮賈島﹐夜寒應聳作詩肩。"
1.見"詩箋"。
1.在詩壇稱雄的詩人。
1.指在詩歌方面造詣或修養很深的人。
古代文學理論術語。意謂《詩經》中雖然對君主的政治弊病有所諷刺,但態度卻溫和委婉,即所謂溫柔敦厚”,而不是直接和激烈的揭露抨擊。這種說法其實并不符合《詩經》的實際情況,但由于儒家的大力提倡,成為封建社會衡量文學作品政治意義的重要標準。
1.喻指滿腹詩才﹑作詩很多的詩人。
2.見"詩窖子"。
1.五代王仁裕的別名。
1.猶詩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