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語本《左傳.昭公二十八年》"愿以小人之腹,為君子之心"◇經改造,用來指某些人以自己鄙陋或卑劣的心理,去推測品德高尚者的胸襟。
1.方言。哪里。表示不確定的處所。
1.問什么處所。
2.表示不確定的處所。
3.泛指任何處所。
4.用于反問句,表示否定。
5.謙詞。婉轉地表示否定。
1.什么。用于反問的語氣,表示沒有來由,沒有根據。
1.怎么能夠。用于反問的語氣,意在否定。
2.方言。怎樣。詢問方式。
3.方言。怎樣。用于任指。
1.連詞。表示姑且承認某種事實。
1.哪一些。
1.佛教中的護法神,傳說是毘沙門天王之子。哪,也寫作"那"。又因其年少而英勇善戰,民間遂以之為少年英雄的象征。
1.元代職官名。元置內八府宰相八員,例以勛貴國戚的子弟充任,掌諸王朝覲賓禮;遇有詔令,則與蒙古翰林院官共同譯寫潤色。因其貴似侍中,其近似門下,故稱,實非宰相之職。其秩視二品。參閱《元史.百官志三》﹑明陶宗儀《輟耕錄.內八府宰相》。
1.指太監。
1.宮中刻版印行的書籍。參閱明劉若愚《酌中志.內板經書紀略》。
1.即內涵。邏輯學名詞。參見"內涵"。
1.明代崇禎年間官方設立的督造紙幣的機構。
1.內部防備。
1.向內進逼。
2.猶內迫。
1.帝王的禁苑。
1.謂受君主寵愛。
2.指受君主或達官貴人寵愛的人。
1.《詩.大雅.蕩》"內奰于中國,覃及鬼方。"毛傳"奰,怒也。"言商紂的惡行激起國內百姓的怨怒◇引申指內亂。
1.古稱姑姊妹和同姓婦女為"內賓"。
2.泛稱女客。
1.國內的兵亂。
2.警衛皇帝和皇宮的軍隊。
1.見"內疾"。
1.宮廷作坊制的縑帛。
1.指某一范圍以內。
2.深層的,而不是表面的。
3.中部。
1.哲學概念。事物內部所固有的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內部原因。
2."人民內部矛盾"的省稱。
1.即內號簿。舊時衙門登記上司公文﹑各房稿案及一應差票的簿子凡一式兩本,放在內衙的稱"內簿"。
1.指人的秉性﹑學問。
1.資質;稟性。
1.太監。
2.供領導者或一定范圍內的同志閱讀參考的內部情況報道。
1.清制,收儲漕糧之所,除北京通州各倉外,另設內倉,由戶部直轄,供應內府﹑祭祀和接待外藩屬國來使所需的糧食,教習官役的廩粟,牧馬的飼料等。
1.內庫。多指宮內的倉庫。
2.內臟。藏,臟。
1.明時選太監在宮中授甲操練,謂之內操。
1.即內制。
1.在本單位內部并向其他有關的單位或人調查事情的真實情況。
1.家庭內部的差事。
1.古代,帝王傳位給內定的繼承人稱"內禪"。晉干寶《晉紀論晉武帝革命》"堯舜內禪﹐體文德也;漢魏外禪﹐順大名也。"后多指帝王身在而傳位于子弟。
1.宮廷內官名。秦稱中常侍官,由宦者擔任,間用士人『沿稱中常侍。至隋改稱內常侍。唐置內侍省,設內侍四人,內常侍六人。內常侍掌管掖廷﹑宮闈﹑奚官﹑內仆﹑內府等五局。
1.明朝設立的特務機關,由太監負責。
1.內心舒暢。
1.古代天子﹑諸侯處理政事和休息的場所。對外朝而言。"內朝"有二一在路門外,為天子﹑諸侯處理政事之處,亦謂之"治朝";一在路門內之路寢,為天子﹑諸侯處理政事后休息之所,亦謂之"燕朝"。卿﹑大夫治其邑事之處也稱"內朝"。
2.指中宮。皇后住處。
3.指中原朝廷。
1.舊時朝官有內朝外朝之分。大體屬于丞相系統的正規官職稱外朝官,君主的近臣稱內朝官。也叫中朝官。
1.國內的臣僚。亦指屬下的諸侯。
2.宮廷的近臣。
3.指宦官,太監。
1.謂內蘊之誠信。
1.清代一種緞料好﹑靿高﹑底厚的靴子,由北京內城的商店制造,故名。
1.御馬。
1.帝王寵愛的人。指姬妾。
2.帝王寵愛的人。指內官之有權寵者。
3.帝王寵愛的人。指男寵。
4.受帝王寵愛。
1.出血的一種。流出血管的血液停留在身體內部而不排至體外,如腦出血﹑腎上腺出血﹑胰出血等。
1.謂服兄弟之喪,喪服未除而內心悲哀已漸減。
1.舊時官宦人家家中的專用廚房。
1.古代經學家稱專主解釋經義的書為內傳,與廣引事例﹑推演本義的外傳相對。如《漢書.藝文志》有《韓內傳》四卷,為漢韓嬰解《詩》之作,今佚。又《左傳》被稱為《春秋》的內傳。
2.傳記的一種。以傳主遺聞逸事的記述為主。如《隋書.經籍志二》有《漢武內傳》﹑《關令內傳》﹑《南岳夫人內傳》等。
1.舊時富家宅院,內院院門一般有雕刻的垂花倒懸于門額兩側,門上邊蓋有宮殿式的小屋頂,稱"內垂門"。
1.指宮觀使。宋真宗時設宮觀使,掌在京宮觀,以宰執充任◇作為安置罷職大臣的職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