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按照古代的成規來處理當今的事務。
1.表數量。用于聚集之物或人。
1.亦作"一蹴"。
2.謂一舉足,一踢。常以喻事情輕而易舉。
1.見"一蹙"。
1.見"一蹴而就"。
1.見"一蹴而就"。
跨一步就能達到。形容事情非常容易,一下子就能辦成這項工程投資多,規模大,牽涉到許多復雜的技術問題,怎么可能一蹴而就呢!
1.同"一寸丹心"。
1.見"一寸丹心"。
1.傳說中的仙藥名。
1.微薄心意。
2.指一片誠心。
1.比喻短暫的時間。
1.容量單位,古以六粟為一圭,十圭為一撮,見《孫子算經》;或以四圭為一撮,見《漢書·律歷志上》"量多少者不失圭撮"顏師古注引應劭說。按,今市制一撮等于一市升的千分之一。
2.用兩三個手指所能撮取者。形容微少。
3.一集中。
1.一團;一處;一塊。
2.一起。
3.猶一綹。
4.一疊。
1.謂互相配合,彼此協作。有時含貶意。
1.道路的總稱。
2.方言。一起;一處。
1.方言。指一套衣服。
1.謂二人相互應答。
1.打一次;打一下。
1.方言。謂羅唆,糾纏不清。
1.謂一手能夠握住的最大數量。
2.用于形容年齡﹐猶言很大。
1.方言。一長排;一大串。
1.東漢會稽太守劉寵,有政績◇征為將作大匠。將行,有五六父老各赍百錢以送,寵只受每人一枚大錢。見《后漢書.循吏傳.劉寵》◇用為稱頌官吏廉潔的典實。
1.方言≤多。
1.一清早。
1.謂世代相傳越來越差。
1.猶言一同。
1.當代清談的大師。
1.一條帶子。常用以形容東西或景物象一條帶子。
2.泛指某一地區或其附近。
3.表數量。用于象帶子樣的物件。
4.表數量。用于景物或景色。
5.表數量。用于成排的門或建筑物等。
1.即《易.系辭》。又名《系辭傳》。相傳文王﹑周公作辭,系于卦爻之下,后孔子作《系辭傳》,通論一經的大體。
1.改變心志;改變想法。
1.古代帝王把國家視為一姓之家業,故稱改朝換代為"易姓"。
1.亦作"易元光"。
2.墨的別稱。易,指易水;墨以黑而有光為佳,故稱"玄光"。唐以后易州產名墨,制作者有祖﹑奚﹑李﹑張﹑陳諸家,世稱"易水法"。見宋蘇易簡《文房四譜.墨譜.易元光傳》﹑元陸友《墨史上.唐》。
1.人名。又稱狄牙﹑雍巫。春秋時齊桓公寵臣,長于調味,善逢迎,傳說曾烹其子為羹以獻桓公。見《左傳.僖公十七年》﹑《戰國策.魏策二》﹑《史記.齊太公世家》◇多以指善烹調者。
1.平坦的原野。
2.猶樸直。
1.簡易;容易。
1.改變心意。
1.即蜥蜴。
1.簡便和隆重的禮節。易,簡易,謂臣禮;于,通"迂",廣大,謂君禮。
1.猶易如反掌。
1.猶易如反掌。
1.容易對付‖有輕蔑之意。
2.容易相處。
1.見"易玄光"。
1.古喪禮,父母之喪,服喪三年,自漢文帝始以日易月,縮短喪期,謂之"易月"。
1.更換寢席。簀,華美的竹席。
1.改變行車道路。比喻改變計劃﹑方針或做法。
1.變更車道,改換琴弦。比喻改變方向﹑計劃﹑做法或態度。
1.舊時征收田賦的通知單。也稱由帖﹑由單。單上開明田地等級﹑人口多少﹑應征款額和起交存留各項,發給納戶。始于明正德初,清代因之。
1.平易正直;平易質直。
1.改設;更換;改變位置。
1.和悅其心。中,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