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盛大的祭禮。
2.殷代的禮制。
1.前代留下的感傷。
1.猶逸賞。
前朝的年輕臣僚;留戀舊時代的年輕人遺老遺少|在新思想上反像個遺少,做了落伍者。
前朝的年輕臣僚;留戀舊時代的年輕人遺老遺少|在新思想上反像個遺少,做了落伍者。
1.死者的繼承者;后裔。
1.同"逶迤"。
2.斜行;曲折前進。
1.超然物外;避世隱居。
2.猶舍身。
3.遺跡。
4.即遺體。
1.指忘卻一切物我﹑是非差別的精神狀態。
2.謂拋棄精神實質。
1.見"遺笑大方"。
1.忘卻自我的存在。
2.捐軀;獻身。
3.馀生;殘留的生命。
1.猶遺腹子。
1.指行將絕滅的詩歌創作傳統。
1.指古代遺下的勝跡。
1.亦作"遺剩"。
2.猶遺漏;遺忘。
3.遺留剩馀。
1.亦作"遺尸"。
2.遺體;尸體。
1.丟失;丟棄。
2.遺漏。
3.失誤;過失。
4.指散失的文章﹑典籍。
5.遺忘;忘記。 6.因失禁而排泄。
1.指死者留下的詩歌。
2.指前代佚詩。
1.亦作"遺迤"。
2.猶饋送。
3.指饋送施舍之錢物。
1.《舊唐書.薛元超傳》"中書省有一盤石,初,道衡(元超祖父)為內史侍郎,嘗踞而草制,元超每見此石,未嘗不泫然流涕。"后遂用為典實。
2.前代遺存之石。
1.遺漏時節。
2.失去時機。
1.遺存的意識。佛教認為人死精神不滅,意識尚存。
1.猶失實。
1.指前朝的歷史。
2.謂根據軼聞編成的史書,所記多為正史所不載。
1.猶拉屎。
2.語本漢賈誼《過秦論上》"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后以"遺矢"指戰爭中的細微的耗損。
1.東晉王敦謀反,晉明帝化裝去察看王敦營壘。走后,王敦使五騎追帝。"帝亦馳去,馬有遺糞,輒以水灌之";而追的人"見馬糞冷,以為信遠而止不追"。事見《晉書.明帝紀》◇以"遺矢如冰"指代其事。
1.猶遣使。
1.未被發現的才德之士;隱士。
2.前朝遺留下來的文士。
1.超脫塵世;避世隱居。
2.道教謂羽化;登仙。泛指去世。
1.見"遺世越俗"。
1.謂超然獨立于世俗之外。
1.見"遺世越俗"。
1.避世隱居而不為世俗之事牽累。
1.超脫世俗。
1.前人留下的法式;先前事物的樣式。
1.前代或前人留下來的事跡。
2.猶馀業。
3.謂棄置不管世事。
4.過失之事。
5.身后之事。
1.流盼;含情而視。《楚辭.招魂》"靡顏膩理,遺視矊些。"蔣驥注"遺視,流盼也。"一說,偷看。見王逸注。
2.目力未及;看不見。
1.殘存的房舍。
1.謂舍棄占筮的結果。
1.遺誡,遺教。
1.猶馀毒。
1.派遣防守。
1.未盡天年;短壽。
1.指棄置未授官職的人才。
2.猶傳授。
1.指前人的遺著﹑遺作。
2.指前人的藏書。
3.指散佚的書。
4.謂留下書信。
5.死者臨死時留下的書信;遺囑。
1.亦作"遺?"。
2.猶遺表。
1.前人留傳下來的技藝﹑方法等。
1.謂性格豪爽,有古之遺風。
1.前人遺留下來的學說﹑見解等。
2.指前人遺漏而未曾闡述過的見解。
1.語本唐李商隱《無題》詩"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后以"遺絲"指遺留下的情思。
1.猶懷念。
2.謂死者身后人們對他的懷念。
3.指死者留下令人懷念之物。
4.猶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