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在民間流傳的文字。
1.指隱者。
2.稱《桃花源記》中的漁人。
1.通往理想境界之路。
2.指通往美人住處的路。
1.借指隱士。
1.指用晉陶潛《桃花源記》為題材的畫。
1.指隱居出世的念頭。
1.食桃樹的衏蟲。
1.農歷二月的別名。
1.桃花蕾。
1.用桃木作的兵器。古代用以辟邪。
1.《詩.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毛傳"桃有華之盛者,夭夭,其少壯也。"后以喻事物的繁榮興盛。
2.形容逃跑。桃,諧音"逃"。有時含詼諧義。
1.見"桃枝竹"。
1.桃樹枝條。舊時謂可以驅鬼魅。
2.指桃枝竹。一種赤皮竹。可以織席作杖。
3.指用桃枝竹制的杖。
1.桃枝竹編織的席子。為席中佳品。
1.桃枝竹制成的拐杖。為杖中佳品。
1.亦作"桃支竹"。
2.竹之一種。
1.草名。青葙的一種。
1.亦作"桃菹"。
2.經過淹漬晾曬,供冬天食用的桃實。
1.竹的一種。質地堅實,為制箭﹑做手杖﹑編席的好材料。
1.桃竹編制的簟子。
1.桃樹的果實。
2.傳說中的仙人名。
1.無牽無掛貌。
1.陶朱公(范蠡)與白圭的并稱。兩人為春秋戰國時富商。見《史記.貨殖列傳》。
1.即陶版。
1.陶瓷制成的裝飾性的板塊。
1.陶工中年長而經驗豐富者。
1.舒適﹐舒暢。
1.制造陶瓷器皿生坯的成形機械。
1.抒發陳說。
1.陶冶使成就。
2.猶撈摸。
1.使人怡悅的春天。
1.陶冶。
1.虛妄夸誕。陶﹐通"謟"。
1.陶制的刀。
1.春秋末年的巨富陶朱公(范蠡)與猗頓的并稱。
1.鑄造青銅器的陶質模型。中國古代鑄造青銅器大都用陶范﹐一般由外范﹑內范組成。外范按器物外形制造﹐常分割成幾塊﹐有的用"子母口"(即凹凸連接體)接合﹐因此稱為合范。內范是比外范較小的范心。內外范之間容受銅液。范上雕鏤有紋飾或銘文。
2.指陶瓷器的坯胎。
1.亦作"陶旊"。
2.燒制簋﹑豆等陶器器皿。亦指燒制簋﹑豆等陶器器皿的工人。
1.見"陶瓬"。
1.指戰國趙藺相如逼秦王擊缶事。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1.陶瓦和木棍。借指簡陋的房屋。
1.南朝梁陶弘景和晉葛洪的并稱。
1.制陶器的工人。
1.指晉陶侃。
2.指陶安公。傳說中的神仙。
3.指唐陶沔。唐開元末﹐陶沔與李白﹑孔巢父﹑韓準﹑裴政﹑張叔明居泰安府徂徠山下之竹溪﹐日縱酒酣歌﹐時號"竹溪六逸"。
4.指晉陶潛。
1.用黏土制成的管子﹐內外涂釉﹐經高溫燒制而成。主要用做排除廢水的管道﹐通稱缸管。
1.謂融會貫通。
1.陶冶拓展。
1.陶冶調治。
1.陶制之硯。硯中有蓄水處﹐故稱。
1.陶制的壺。
1.陶冶化育。
1.即騪騜。狀似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