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道教著名的道觀。在今江蘇省蘇州市內。晉武帝咸寧二年(公元276年)建,原名真慶道院,唐開元二年(公元714年)改名開元宮。宋大中祥符(公元1008-1016年)時更名天慶觀。元元貞元年(公元1295年)改為今名。清代曾因避圣祖(玄燁)諱,改名圓妙觀。舊觀范圍很大,現存較大的建筑主要是山門和三清殿。三清殿重建于南宋淳熙六年,殿重檐九脊頂,下有高臺,檐口有雄健美麗的斗拱,前有寬敞的月臺,氣勢宏偉,為國內最大和較古老的道觀殿堂建筑之一。
樂隊中打鼓的人。
大鼓(曲藝的一種)。
1.瞎說,亂說。
1.宋代官署名。掌臣民章奏。
1.鼓舞肅敬。
1.拍擊波浪。
1.鼓吹﹐宣揚。
1.搖著有柄小鼓。
1.凸起。
1.奔騰的急流。
1.謂擊鼓退軍。
1.亦作"鼓柂"。
2.搖動船舵。謂泛舟。
1.鼓動風箱。
1.擊柝。柝,巡夜報更的木梆。
2.鼓聲和柝聲。
1.舞動手腕。
1.戲曲演出中的最后一出戲。
1.掀動嘴唇。形容大發議論。
1.猶言張牙舞爪。
1.鼓弄唇舌。
①使振作起來,增強信心或勇氣~人心丨~士氣。②興奮;振作令人~丨歡欣~。
1.同"歡欣鼓舞"。
1.同"歡欣鼓舞"。
1.舞樂名。
1.樂曲名。
1.《易.系辭上》"鼓萬物而不與圣人同憂。"韓康伯注"萬物由之以化,故曰鼓萬物也。"后以"鼓物"指使萬物生長。
1.古代軍中戮人之處。
1.乘敵兵處險地時,鳴鼓進攻。
1.鼓聲。
1.鼓和簫。泛指樂曲。
1.見"鼓脅"。
1.鼓風冶煉和澆鑄。
1.亦作"鼓鰭"。
2.擺動魚鰭。
1.擊鼓行軍。
2.引申為大張聲勢地前去。
3.盛行;風行。
1.謂蠱惑欺騙。
1.兩個傳說中的人物。相傳為炎帝之孫伯陵的兒子。
1.擂出急促的鼓聲。
1.眼睛張大﹑凸起的樣子。謂使眼色。
1.古謂發出怪聲的不祥之兆。
1.鼓火冶煉。引申為陶冶﹑培育。
1.見"鼓柁"。
1.謂為正義的事情而奮起。
1.亦作"鼓栧"。
2.劃槳。謂泛舟。
1.見"鼓枻"。
1.猶振翅。
1.戰鼓的聲音。
2.謂彈琴。
1.擊小鼓。
1.鼓足勇氣。
2.使鼓起勇氣。
1.方言。蠕動;翻動。
1.鼓動誘惑。
1.鼓和木魚。僧尼敲打的響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