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言承蒙。常用為客套語。
1.猶按照。
1.援救,幫助。
1.支援;幫助。
1.押送罪犯的兵卒。
1.顛倒貌;紛錯貌。《文選.枚乘》"橫暴之極﹐魚鱉失勢﹐顛倒偃側﹐泍泍湲湲﹐蒲伏連延。"李善注"泍泍湲湲﹐魚鱉顛倒之貌也。"一說為水流聲。呂延濟注"泍泍湲湲﹐皆聲也。"
1.沿邊。指邊境。
1.寺廟化緣的簿本。
2.泛指募捐的簿冊。
1.文飾。
1.因何;為什么。
1.謂守中合道,順其自然。語出《莊子.養生主》"緣督以為經。"郭象注"緣,順也。督,中也。"后亦指順道守法。
2.引申為循理,折衷。
①因循規定的法度緣法而治|緣法循理謂之軌。②緣分;機緣也是緣法湊巧,至夜,卻好有人來報,天子今晚到來|咱倆的緣法真好。
1.見"緣分"。
1.攀附;依附。
1.緣附;依附。
1.古代百戲雜技中的爬竿節目。亦稱"緣竿伎"﹑"緣竿戲"。
1.見"緣竿"。
1.見"緣竿"。
1.《楚辭.天問》"緣鵠飾玉,后帝是饗。"王逸注"后帝,謂殷湯也。言伊尹始仕,因緣烹鵠鳥之羹,修玉鼎,以事于湯。湯賢之,遂以為相也。"后因以因緣時會而攀登高位為"緣鵠飾玉"。
1.即邊緣海。位于大陸邊緣,一側以大陸為界,另一側以半島﹑島嶼或群島與大洋分隔,但水流交換通暢。如黃海﹑東海。
2.猶沿海,接海。
1.因何;為何。
1.佛教語。化緣。謂勸化有緣者,使行布施。
1.相會的緣分。
1.鑲邊繪畫。比喻文飾。
1.猶攀登。
1.亦作"緣閑"。
2.乘隙。
1.即緣竿。
1.佛教語。梵語pratyeka-buddha。舊譯為辟支佛,意譯為緣覺,也作獨覺。一般謂出于佛世,觀十二因緣而得悟者為緣覺;出于無佛世,觀外緣而無師自悟者為獨覺。
1.佛教語。佛教以車乘喻教法。佛對機說法,一般分聲聞﹑緣覺﹑菩薩三乘,或加人乘﹑天乘為五乘。緣覺乘即三乘或五乘中之一乘。
1.緄邊;沿條兒。
1.原來。
1.依類別。
1.猶牽累。
1.佛教語。助緣之力,對"因力"而言。如夙世有修習正法的善因,今生更聽聞正法,助其善因之發動,謂之"緣力";而夙世之善因,謂之"因力"。若無"因力",雖有"緣力",亦無裨益。
1.猶援例。
1.舊時稱用在衣領上的珠翠飾物。
1.爬樹。
2.見"緣木求魚"。
語出《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爬到樹上去捉魚。比喻行動與目的相反,勞而無功。
1.想念。
①佛教指一切事物皆待緣而起◇指事物的起原,由來我從父老的口中,聽到過她所以為尼姑的緣起。②一種敘述故事始末緣由的俗文體《丑女緣起》|《目連緣起》。③一種說明編輯、著作或舉辦某種事情的緣由、宗旨的文字湖海藝文社的緣起”里,說明了它的宗旨。
1.佛教語。謂緣慮心之氣分。
1.猶緣分。一般指交友的緣分。
1.缺少緣分。
1.謂無緣相見。
1.抒發感情。
2.借指作詩。
3.因循人情;順乎人情。
4.緣分;情意。
1.抒情和狀物。
1.佛教語。謂一切有生滅的事物皆由眾緣(猶條件)和合而生,沒有固定不變的自性。
1.砌筑在車行道與人行道之間的長條形石塊或混凝土塊,用以保護人行道并使車行道的路邊水流通暢。
1.猶原由。
1.猶公務。
2.因事,借端。
3.佛教語。謂與己有關之世間俗事。
1.文飾。
2.鑲邊加飾;繪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