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自亂。
2.猶自馴。
1.見"僧伽梨"。
1.僧人,和尚。
2.指僧院。
1.指僧徒說法講經。
1.佛門戒律。
1.僧舍;佛寺。
1.僧尼受戒后的年歲。
1.見"僧伽藍"。
1.寺院的廊廡。亦借指僧舍。
1.僧舍。
1.寺院樓屋。
1.僧寺,僧舍。
1.僧官名。
1.佛教僧徒。亦用來指其他宗教的修道人員。
1.佛教戒律。
1.猶佛家。
2.寺門。
1.僧眾會盟。
1.見"僧衲"。
1.亦作"僧納"。
2.僧衣。
3.指穿衲衣為僧。
1.和尚和尼姑。
1.梵語阿僧祇的省稱。意為無數,無量。
2.波斯語zangī的譯音。泛指南海土著種族?;蛑阜侵迻|海岸黑種人。
1.即僧祇粟。
1.北魏僧官管轄的民戶。僧祇戶除向僧官輸粟外,不向官府供輸賦役。北周武帝消滅寺院,這些人戶改為一般編戶。
1.僧祇戶向僧曹輸納的谷物。參見"僧祇戶"。
1.即僧卻崎。
1.佛寺中敲擊以集僧眾的鳴器或缽形銅樂器。亦指擊磬聲。
1.僧衣。
1.梵語的音譯。意譯"數論"。古代印度哲學的一派。認為世界的本原是客觀存在的"自性",其中包含互相矛盾配合的三"德",因而轉變為二十三諦;此外還有絕對的"神我",以上合共二十五諦,即宇宙的一切。經典《數論頌》有真諦漢譯本,名《金七十論》。
1.梵語的譯音。僧尼五衣之一。為一種覆肩掩腋衣。
1.出家的佛教徒。
1.佛寺。
1.僧人的住所。
2.指寺院。
1.僧寺。
1.佛教的歷史。
1.蠑螈的別名。
1.比喻強者并吞弱者。
1.長蛇封豕。比喻貪殘害人者。語出《左傳.定公四年》"吳為封豕長蛇﹐以薦食上國"晉杜預注"言吳貪害如蛇豕。"
1.亦作"蚮市"。
2.傳說中鮫人的市集。
1.形容彎曲起伏之狀。
1.喻小害能壞大事。
1.如蛇狀的一種書法。
1.蛇與鼠。
2.喻失意者。
1.蛇床的別稱。
1.猶蛇足。
1.指蛇蝎之毒。蛇之毒在牙咬﹐蝎螫毒在尾刺﹐故稱。亦泛指毒害人的東西。
1.如蛇之倒退而行。常用以喻險地難行。
1.蛇脫下的皮。筒狀﹐半透明﹐可入藥。
1.《山海經.海內南經》"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后以"蛇吞象"形容貪婪之甚。
1.如蛇之蜿蜒。
1.草名??芍紊叨?。
1.綿延曲折貌。
2.從容自得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