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禮,人六十歲始預為制辦壽具,稱"制壽"。《禮記.王制》"六十歲制,七十時制,八十月制,九十日修。"孔穎達疏"六十歲制者,明老而預為送終之具也。"后亦稱六十歲為"制壽"。
洗清冤屈、誣枉平反昭雪。
1.光明廣布。
1.明顯的證驗。
1.歲時名。十干中癸的別稱,用于紀年。
2.漢宮殿名◇泛指后妃所住的宮殿。
1.謂光輝普照,為眾所仰。
1.光耀。
1.光明美好。
1.應驗;相應。
1.顯耀功勞。
1.古澤藪名。在今山西省祁縣西南﹑介休縣東北。是《周禮.夏官.職方氏》的并州藪,《爾雅.釋地》的十藪之一。《呂氏春秋》作大昭,《淮南子.墬形訓》作昭馀,都是九藪之一。《漢書.地理志》改稱"九澤",《水經注.汾水》稱近鄔縣(今介休縣東北)者為鄔澤,俗名鄔城泊,近祁縣者為祁藪。唐宋時只有鄔城泊見于記載,并日漸涸塞。元初在祁縣東南浚得細水溉田,稱為昭馀池,此后時塞時溢。
1.唐代女官名。為九嬪之一。唐承隋制,于后妃下置昭儀﹑昭容﹑昭媛等各一人,正二品。見《舊唐書.后妃傳序》。
1.見"昭彰"。
顯著;彰明功業昭彰|罪惡昭彰。
①明亮;光明爛昭昭兮未央。②清楚;明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1.謂寶龜。
1.亦作"昭晣"。
2.光亮。
3.清楚;明顯。
1.見"昭晢"。
1.彰明福祿。
1.明潔的品質。
2.指箭靶所畫之地。
1.顯示忠信。
1.明顯;顯著。
2.光耀。
1.顯揚祖先。
1.聲音嘈雜。
1.猶喧嘩。多表示不滿。
1.象聲詞。鳥蟲鳴聲。
1.鳥名。即鷦鷯。
2.象聲詞。鳥蟲鳴聲。
擬聲詞燕雀啁啾|絲管啁啾。
1.嘲謔。
1.形容聲音煩雜而細碎。
形容聲音繁雜細碎d062<啁哳而悲鳴。
1.象聲詞。禽鳥鳴聲。
1.啰嗦多言。
1.形容語言難懂。
1.添補;補償;補充。
1.見"找碴"。
1.亦作"找茬"。
2.找岔子。
1.見"找岔子"。
1.亦說"找岔兒"。
2.故意挑毛病。
1.補加價款。
1.即笊籬。用竹篾﹑柳條﹑金屬絲等編成能漏水的杓形用具。
1.增添麻煩。
1.謂瓦工砌墻﹑木工刨木料等使高低凹凸的表面變平。
1.使之整齊。
2.補足。
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理論家。又名洛甫,江蘇南匯(今屬上海市)人。1919年加入少年中國學會。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赴蘇聯,先后在中山大學和紅色教授學院學習。歷任中共中央宣傳部部長、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人民委員會主席。1934年參加長征。在遵義會議上擁護毛澤東的正確主張。會后,代替博古在黨中央負總責。1935年到陜北后主持召開了瓦窯堡會議◇歷任延安馬列學院院長、中共中央宣傳部部長、西北工作委員會主任、中共中央東北局常委兼組織部長。建國后,任駐蘇聯大使、外交部第一副部長、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1959年在廬山會議和中共八屆八中全會上受到錯誤批判。文化大革命”中,遭受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迫害。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予以平反昭雪。主要著作編為《張聞天選集》。
1.謂壯大自己的聲勢。語出《左傳·桓公六年》"我張吾三軍,而被吾甲兵,以武臨之,彼則懼而協以謀我,故難間也。"
1.見"張歙"。
1.亦作"張翕"。
2.張開﹑關閉。
1.民間傳說神仙名。《醒世恒言·勘皮靴單證二郎神》"萬花深處,一聲響喨,見一尊神道,立在夫人面前……仔細看時,正比廟中所塑二郎神模樣,不差分毫來去。手執一彈弓,又像張仙送子一般。"顧學頡校注"神仙故事張遠霄,眉山人;五代時游青城山得道。曾有四目老人,傳以弓彈,謂能避役。又,五代蜀孟昶有挾彈的畫像。宋滅蜀后,孟昶的妃子花蕊夫人把像帶入宋宮懸掛,宋太祖看見了,問她,她詭稱是張仙的像,供他,可令人得子。民間流傳,就把兩件事混為一個故事。"一說,指梓潼神。參閱明陸深《金臺紀聞》﹑郎瑛《七修類稿》卷二六﹑清朱彝尊《曝書亭集·重修張仙祠碑》。
北宋詞人。字子野,烏程(今浙江吳興)人。天圣年間進士。曾任知渝州、虢州,官至尚書都官郎中。創作大量慢詞,善用工巧的筆法表現朦朧美,因有云破月來花弄影”、簾壓卷花影”、墮輕絮無影”的佳句,世稱張三影”。有《張子野詞》。
作家。浙江杭州人。曾在鞍鋼設計院、北京鋼鐵設計院工作。1963年任馬鞍山市文化局編劇。1983年起專事創作。著有短篇小說《記憶》、《被愛情遺忘的角落》等,電影劇本《青春萬歲》、《湘女蕭蕭》、《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