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不記別人的仇,反而用恩德去回報他。
1.官署名,即尚書省。唐垂拱元年,武后改稱尚書省為"都臺"。
1.古天竺伎樂器名。
1.唐尚書省署居中,東有吏﹑戶﹑禮三部,西有兵﹑刑﹑工三部,尚書省的左右仆射總轄各部,稱為都省,其總辦公處稱為都堂。宋金沿之。
2.明代稱都察院長官都御史﹑副都御史﹑僉都御史。又派遣到外省的總督﹑巡撫都帶有都察院御史銜,亦稱都堂。
1.尚書省的總辦公廳。
1.都邑中的傳舍。秦法,十里一亭。郡縣治所則置都亭。
武官名。始置于十六國時期,為統兵之將官。唐代沿用,至后期因諸道行營統兵長官皆稱都統,又在其上加置都都統。宋遼金時皆為統兵主帥。清代時為八旗組織中每旗的最高長官。清末實行軍銜制,上等軍官(將官)皆稱都統,有正、副、協三級。
1.貯藏各種茶具的大籠子。
1.軍職名。都將的別稱。唐末田令孜募神策新軍為五十四都,諸都以都將率領,亦稱都頭。五代沿之。宋時禁軍有都頭﹑副都頭,位次指揮使。
2.舊時稱衙役﹑捕快頭目。
3.泛指頭領,頭腦。
1.謂富貴至極。
1.《宋史.袁燮傳》"浙西大饑,常平使羅點屬任振恤。燮命每保畫一圖,田疇﹑山水﹑道路悉載之,而以居民分布其間,凡名數﹑治業悉書之∠保為都,合都為鄉,合鄉為縣,征發﹑爭訟﹑追胥,披圖可立決。"此為有"都圖"之治◇因以指標明鄉村區劃﹑四至的地圖。
1.舊時區﹑鄉政權機關。
武官名。始置于戰國,位略低于將軍。秦時設郡,掌郡內軍事。西漢時為郡守之輔佐,掌全郡軍事。東漢時廢,但在邊郡仍設置,或遇有戰事時臨時設置。唐代至明代為勛官稱號,有輕車都尉、騎都尉等。清代時為三四品武散官。
1.倘無,若無。
1.宋時緝捕盜賊的治安機構。
1.見"都咸"。
1.明都察院﹑都御史的別稱。
1.猶坊廂。
1.東漢所封侯國名,在列侯之下,關內侯之上。
1.美好閑雅。
1.為眾人做飯燒菜。
1.美艷,漂亮。
1.都邑與郊野之地。
2.古湖澤名。
1.傳說中的食物名。
1.城市。
2.指京城,京都。
1.謂檢閱操練士卒。
1.舊時日本國西京民間的一種風俗。青年男女于七月十五至三十日,跳舞達旦,謂之都踴。
1.《書.益稷》"禹曰'都!帝,慎乃在位。'帝曰'俞!'"又《堯典》"帝曰'吁,咈哉!'"都﹑俞﹑吁﹑咈均為嘆詞。以為可,則曰都﹑俞;以為否,則曰吁﹑咈◇因用"都俞吁咈"形容君臣論政問答,融洽雍睦。
1.蒸炊用的大灶。
1.水流匯聚的草澤地帶。
1.即甘蔗。
1.京都,京城。
1.精美的苧麻布。
1.漢張衡所制地動儀中央的銅柱。
1.宋元稱乞丐。
1.總是。
2.清代武官名。
3.舊時區鄉一級政權的頭頭。
1.宋遼官名。宋馬﹑步軍都總管由節度使充任。遼因之,五京﹑五州設都總管府,設置都總管﹑副總管。
1.總編。
1.宋代制造軍械的地方,隸屬工部軍器所。
2.金代各州囚犯服役之所。
1.亦作"都座"。
2.政事堂。魏晉時大臣商議政事的地方。
3.借指尚書令等大官。
1.圍捕。
從后面和兩旁包圍攻擊。
1.謂目光昏暗無神。
主動搭訕閑談兜搭上來。
1.見"兜搭"。
1.不安靜。
1.即兜子。
1.方言。謂有周轉回旋的余地。
2.方言。謂熟人多,行事方便。
1.亦作"兜地"。亦作"兜底"。
2.突然﹑立刻。
1.見"兜的"。
1.對著頭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