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勾正詞句的倒誤。
1.迷惑失措。
2.指蠱惑,使迷惑。
3.謂神經錯亂失常。
1.暗于事理;虛誕荒謬。
1.亦作"迷悮"。
2.迷惑謬誤。
3.使迷惑;貽誤。
1.迷惑與覺悟。
1.見"迷誤"。
1.見"迷瞀"。
1.亦作"迷稀"。亦作"迷奚"。
2.眼睛半閉貌;迷離,朦朧。
3.謂以微笑媚人。
1.見"迷希"。
1.見"迷希"。
1.謂以微笑媚人。
1.方言。欺騙。
1.戰國楚宋玉《登徒子好色賦》"東家之子,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如束素,齒如含貝;嫣然一笑,惑陽城,迷下蔡。"后因以"迷下蔡"形容女子艷麗迷人。
1.令人迷惑的境界。
1.指迷香洞。
2.可使人昏迷的香。
1.妓女接客的上等處所。
2.為妓院的美稱。
1.迷失方向。
1.使心迷惑。
2.迷惑的心。
1.猶迷向。
1.佛教語。指不明佛道的心性。
1.迷失本性。
2.指迷惑。
3.目眩神迷。形容所見令人驚異傾倒。
4.(眼睛)昏花。
1.見"迷煙"。
1.猶言胡言亂語。
1.由于飛揚的塵土或強烈的光線,使得眼睛睜不開。
1.無所用心;詐狂。《莊子.人間世》"迷陽迷陽,無傷吾行。"郭象注"迷陽,猶亡陽也。亡陽任獨,不蕩于外,則吾行全矣。"成玄英疏"迷,亡也;陽,明也……宜放獨任之無為,忘遣應物之明智。"陸德明釋文引司馬彪曰"迷陽,伏陽也,言詐狂。"一說,謂有刺的小灌木。王先謙集解"謂棘刺也,生于山野,踐之傷足,至今吾楚輿夫遇之猶呼迷陽踢也。"
1.迷眩。
1.服后使人昏迷的藥。
2.比喻迷惑人的語言或行為。
1.迷惑疑慮。
1.糊涂的見識。
1.迷惑誘騙。
1.迷惑愚昧。
1.謎語。迷,用同"謎"。
1.猶蜜月。
1.謂知覺迷惘,如蒙云霧。
1.迷茫的瘴氣。
1.猶亂真。
2.迷失真性。
1."迷魂陣"的省稱。
1.迷惑執著;執迷不悟。
1.糊涂的見識。
1.迷惑滯泥。
1.處于迷惑之中。
1.南朝梁王僧孺《夜愁示諸賓》詩"誰知心眼亂,看朱忽成碧。"后因以"迷朱碧"表示不辨五色,不分是非。
1.猶言迷惑顛墜。
1.指不明佛道的凡俗之人。
1.迷戀,貪嗜。
1.見"迷蹤"。
1.亦稱"迷蹤藝"。
2.武術拳種門派之一。屬少林拳系統。
1.見"迷蹤拳"。
1.第十對腦神經。由延髓發出,分布在頭﹑頸﹑胸﹑腹等部,有調節內臟﹑血管﹑腺體等機能的作用。
1.大罪,重罪。
1.酒醉迷糊。
2.迷戀,陶醉。
3.指麻醉;使陶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