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隱居鄉野。
1.見"騾馬大會"。
1.指馱負貨物的騾子。
1.騾的俗稱。
1.亦省稱"騾軍"。
2.騎騾子作戰的軍隊。
1.指寺廟中作法事時的法螺﹑梵唄之聲。
1.亦作"螺蚹"。亦作"螺蝝"。
2.螺與蚌。亦泛指有貝殼的軟體動物。
1.亦作"螺杯"。
2.螺殼所作的酒杯◇亦為酒杯的美稱。
1.古代雍羌樂器名。
1.法螺和鐃鈸。
①古人用以畫眉的青黑色顏料。②蛾眉的代稱螺黛蹙,鳳眸凝。③喻指高聳盤旋的青山。
1.即螺鈿。
1.即螺鈿。
1.圓柱形或圓錐形金屬桿上帶螺紋的零件。按用途可分為連接螺釘﹑固定螺釘等。也叫螺絲釘或螺絲。
1.見"螺蚌"。
1.指青山。
1.檳榔的別名。
以大的海螺殼制成的號角。
1.形容盤旋直上﹑云煙繚繞的峰巒。
1.螺殼狀的發髻。
2.比喻聳起如髻的峰巒。
1.相傳古印度梵天王留頂發﹐結成螺形﹐稱為螺髻。梵志多效作螺髻﹐故稱螺髻梵志﹐或稱編發梵志。梵志﹐古印度"外道"出家者的通稱。
1.水名。也稱螺女江。在福建省福州市西北。
1.古代軍用樂器。用大海螺殼做成的號角。
1.北宋書畫家米芾,曾官禮部員外郎,因稱。
1.玚花的別名。與"米囊花"不同。
1.罌粟花之別名。與"米囊"不同。罌粟一名米囊子,故名其花為米囊花。
1.生芽的米麥。亦泛指米麥糧食。
1.見"米糱"。
1.淘米水。
1.酒名。
1.米與酒曲。
2.米制的酒母。
3.鼠曲草的別名。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五.鼠曲草》。
1.米的質量。色,謂成色。
2.白而帶淺黃的顏色。
1.米汁;米泔水。
1.米和粟。泛指糧食。
①米煮的湯汁衣無領,褲無襠,三餐光只喝米湯。②比喻甜言蜜語。俗謂用甜言蜜語討好、奉承別人為灌米湯”。
1.米價補貼。是一種生活津貼。
1.[法mètre]米的舊稱。詳"米制"。
1.宋代書畫家米芾,別號海岳外史,故稱。
1.指五斗米道道師。五斗米道以符箓為術,有如巫覡,故稱。
漢族和部分少數民族的歲時食品。流行于浙江、福建、廣東、廣西、云南等地。選用優質大米,經發酵、磨漿、過濾、蒸粉、壓榨等工序制成。涼熱都可食用。云南玉溪地區有在夏歷正月初二過米線節”的風俗。
1.指宋代書畫家米芾。芾襄陽人,因稱。明徐禎卿有《從吳學士侄奎觀摩米襄陽山水圖并學士題識》詩。
1.經營糧食買賣的商行。
1.小雪珠。霰的俗稱。
1.喻繁雜瑣碎。
2.米和鹽。
1.米湯。
1.舊時對五斗米道的貶稱。
1.米糧。
1.米泔水。
2.米酒。
1.即國際公制。舊名米突制。為法國于十八世紀末所首創。1875年,法﹑德﹑美﹑俄等十七國在巴黎簽訂米突公約,公認米制為國際通用的計量制度。我國國務院于1959年6月公布,確定米制為我國的基本計量單位。米制的幾個主要單位規定如下(1) 長度主單位為米,代號m,國際計量局內的鉑銥合金制成的標準米尺在0°c時兩端標線間的距離,約等于通過巴黎的子午線長度的四千萬分之一。(2)質量主單位為千克(公斤),代號kg,為保存在巴黎國際計量局內的鉑銥合金制成的標準砝碼的質量。(3)容量主單位為升,代號1,為一千克純水在標準大氣壓下密度最大(4°c)時的體積。米制的主要優點是單位的選取有可靠標準;各基本單位間有密切聯系;采取十進位制,使用方便。
米貴如珍珠,柴貴如桂木。形容物價昂貴,生活艱難。語出《戰國策·楚策三》楚國之糧貴于玉,薪貴于桂。”
1.蛀米之蟲。
2.比喻舊社會囤積居奇﹑投機作惡的糧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