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曲藝曲種。流行于北京、天津及華北、東北、西北、華東的部分地區(qū)。清中葉由河北的弦子書和木板大鼓結合、發(fā)展而成。曾名河間大鼓”。唱腔有頭板、二板、三板等。書目長中短篇均有。
1.敲擊。
1.喪失,顛損。
1.強有力貌。
1.戰(zhàn)敗身亡。
1.漢王充《論衡.感虛》﹕"鄒衍無罪﹐見拘于燕﹐當夏五月﹐仰天而嘆﹐天為隕霜。"《太平御覽》卷八七八引《晉書》﹕"武帝時五月雹﹐傷禾麥壞屋﹐時王浚有大功被陷﹐帝不斷。"后以"隕雹飛霜"指遭受冤枉和誣陷。
1.死的婉稱。
1.死亡。
1.死亡的婉稱。
1.隕墜﹔覆滅。
1.隕落。死亡的婉稱。
2.毀壞﹔敗壞。
1.隕墜﹔覆滅。
1.喪失事功。
1.殉國﹐為國而死。
1.指戰(zhàn)敗被殺的人。
1.喪失志氣。
1.下落聚集。
1.死節(jié)﹐為保持節(jié)操而獻身。
1.謂因恐懼而失敗。
1.毀滅﹔滅絕。
2.昏倒。
1.顛仆。借指死亡。
1.覆滅﹔潰敗。
1.謂草木凋謝零落。
2.死亡的婉稱。
1.謂星體或其他物體從上墜落下來。
2.死的婉稱。
1.同"隕歿"。
1.物體從高空掉下而毀滅。
2.滅亡﹔喪命。
1.喪失生命。
2.交戰(zhàn)中俘獲戰(zhàn)敗國的國君。
1.身亡。
1.倒塌崩壞。
1.去世。
1.涕零哭泣。
1.傳說中燧人氏四佐之一。
1.指死亡。
1.死亡。
2.失陷。
1.亡身﹔死亡。
1.猶言粉身碎骨。
1.喪失﹔失落。
1.墜落于地面的隕星殘體﹐由鐵﹑鎳﹑硅酸鹽等礦物質組成。亦稱隕星石。
大量隕星碎塊隕落在某一地區(qū)的現象。一些較大的隕星體隕落時,在高溫高壓氣流的沖擊下爆裂成無數小塊散落到地面。當其數量達到一定規(guī)模時,就成為隕石雨。如1976年3月8日隕落在中國吉林地區(qū)的石質隕石雨。
1.逝世﹔離世。
掉腦袋;喪命雖隕首而不辭。
1.落淚。
1.死亡的婉稱。隧﹐通"墜"。
1.流淚。
1.隕星的一種﹐含鐵質較多或全部是鐵質的隕星。
1.謂草木凋落。
1.剝落筍殼。比喻衰敗之勢。
2.掉下的筍殼。
1.死亡。
1.死的婉詞。
流星體穿越大氣圈時,未被完全燒毀而隕落地面的殘骸。按其化學成分,分石隕星、鐵隕星和石鐵隕星三大類。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石隕星(隕石)是1976年隕落在中國吉林的吉林1號隕石,重1770千克;最大的鐵隕星(隕鐵)是1920年在非洲納米比亞霍巴的霍巴隕鐵,重59萬千克。對隕星的研究,有助于人們對太陽系起源和演化的認識。
大隕星隕落時以高速沖擊地面爆炸后形成的坑穴。形狀近似圓形。世界上已發(fā)現并被證實的有三百多個,其中最大的是南極洲威爾克斯蘭德隕星坑,直徑240千米。中國最大的隕星坑1984年發(fā)現,在吉林九臺的上河灣,直徑30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