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特指我國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
1.漢趙廣漢與張敞的并稱。二人都曾任京兆尹,治績卓異。
2.后漢張讓與趙忠的并稱。
3.宋相趙鼎和張浚的并稱。
1.見"趙貞女"。
1.即趙五娘。
清代篆刻家、書畫家。初字益甫,號冷君,改字b026J澹號悲庵、無悶,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咸豐舉人。官至南城知縣。精篆刻,吸取古錢幣、瓦當等文字入印。善以魏碑筆勢寫行書,亦工篆、隸。擅畫花卉果蔬,筆墨厚暢,色彩濃艷。著有《補寰宇訪碑錄》、《悲庵居士詩剩》。
韓國九段圍棋手。六歲赴日本學棋,拜木谷實九段為師,二十五歲晉升九段。80年代起在日本各大圍棋比賽中戰績優異,曾獲得日本七大圍棋比賽的全部冠軍,創造了日本棋史上的空前紀錄。1988、1989年兩次在中日天元戰”中獲勝。1991年獲第四屆富士通杯”世界職業錦標賽冠軍。
1.指秦宦官趙高。為宦官奸詐弄權的典型。
物理學家。浙江諸暨人。東南大學畢業。美國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博士。歷任中科院原子能研究所和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長。中科院院士。1930年發現硬γ射線在重元素中散射時的反常吸收”現象,并進行研究。為開創中國原子核科技事業作出重要貢獻。著有《硬γ射線與原子核的相互作用》等。
1.指唐代高僧從諗。南泉普愿禪師弟子。因其住持于趙州(今河北省趙縣)觀音院,傳揚佛教,不遺余力,時謂"趙州門風"。世稱"趙州和尚"。簡稱"趙州"。
1.相傳趙州(唐代高僧從諗的代稱)曾問新到的和尚"曾到此間?"和尚說"曾到。"趙州說"吃茶去。"又問另一個和尚,和尚說"不曾到。"趙州說"吃茶去。"院主聽到后問"為甚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趙州呼院主,院主應諾。趙州說"吃茶去。"趙州均以"吃茶去"一句來引導弟子領悟禪的奧義。見《五燈會元.南泉愿禪師法嗣.趙州從諗禪師》◇遂用為典故,并以"趙州茶"指寺院招待的茶水。
即安濟橋”(611頁)。
1.三國蜀名將,姓趙,名云,字子龍。《三國演義》描繪他在長坂坡戰役中,只身勇戰曹操大軍,保護阿斗使免于難,表現了渾身是膽﹑叱咤風云的英雄氣概。因此民間都把他當作智勇雙全的典型。亦借以比喻英雄人物。
長篇小說。老舍作。1927年發表。大學生趙子曰愛慕虛榮,不務正業,在學潮中沽名釣譽而被學校除名。為謀取一官半職,他先去一位將軍家當家庭教師,后又從控制女權發展會”入手,結果事與愿違◇在花花公子歐陽天風慫恿下,企圖通過裙帶關系達到做官目的,不料歐陽從中搗鬼,終于一事無成。
河南滑縣人。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共滑縣縣委書記、南陽地委書記。建國后,任中共廣東省委第一書記、中共內蒙古自治區區委書記、中共四川省委第一書記、全國政協副主席、國務院總理、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共中央軍委第一副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委副主席。1989年4月對北京發生的政治動亂采取縱容和支持的態度,助長了動亂的發展。6月被撤銷職務。
1.元代書法家趙孟俯的字體。其特點是圓潤秀媚,結構謹嚴。
1.用竹篾或鐵絲﹑柳條編成蛛網狀供撈物瀝水的器具。
1.指銘旌。
1.喪葬時引柩的丹旐與飾棺的霎。
1.喻人口興旺。語本《詩.小雅.無羊》"牧人乃夢﹐眾維魚矣﹐旐維旟矣。大人占之﹐眾維魚矣﹐實維豐年;旐維旟矣﹐室家溱溱。"朱熹集傳"或曰眾﹐謂人也。旐﹐郊野所建﹐統人少﹔旟﹐州里所建﹐統人多。蓋人不如魚之多﹐旐所統不如旟所統之眾。故夢人乃是魚,則為豐年;旐乃是旟﹐則為人眾。"
1.湖名。在華亭縣(今上海松江)西,相傳是三國吳陸瑁的養魚池。
1.亦作"棹唱"。
2.猶棹歌。
3.謂泛舟時的吟唱。
1.裝有槳的船。
1.裝有槳的船。
2.劃船。
1.亦作"棹船郎"。
2.劃船之人。
1.亦作"棹夫"。
2.船夫。
1.亦作"棹歌行"。
2.樂府相和歌辭瑟調曲名。
1.謂航海。
1.船槳。長曰棹,短曰楫。
1.謂搖槳。指行船。
1.亦作"棹郎"。
2.船夫。
3.《漢書.佞幸傳.鄧通》"鄧通,蜀郡南安人也。以濯船為黃頭郎。文帝嘗夢欲上天,不能,有一黃頭郎推上天,顧見其衣尻帶后穿。覺而之漸臺,以夢中陰目求推者郎,見鄧通,其衣后穿,夢中所見也。召問其名姓,姓鄧,名通。鄧猶登也,文帝甚說,尊幸之,日日異。"濯,同"棹"◇因以"棹郎"指鄧通。并借喻佞幸小人。
1.船槳劃水之力。
1.亦作"棹女"。
2.船家女。
1.亦作"棹謳"。
2.搖槳行船所唱之歌。
1.搖槳聲。
1.門旁表宅樹坊的木柱。
1.亦作"棹影"。
2.槳影。亦借指船影。
1.象聲詞。
1.棹樹葉的汁液。
1.亦作"棹舟"。
2.劃船。
1.桌子。
1.操棹行船的兵士。
1.照原樣不動地搬用。
1.依照有關規定或囑咐辦理。
1.干杯后,傾杯示人。以相酬酢。
宣科指道士誦經。照著本子讀。比喻死板地照現成文章宣讀,不能靈活運用作報告切忌照本宣科|這種說法是照本宣科,不切合實際情況。
1.照應保護。
又稱照墻”。大門外正對門起屏蔽作用的墻。
1.傳說中可以照見病人臟腑的寶鏡。
1.按照原來的數額等補上。
1.猶明察。
1.跟平常一樣,沒有變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