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戰國楚宋玉《風賦》謂,楚襄王游于蘭臺之宮,有風颯然而至,襄王曰"快哉此風!"宋玉曰,此"清涼雄風","獨大王之風耳"◇因用"楚王風"指涼風;大風。
1.晃動貌。
1.驚視貌。
1.驚視貌。
1.古代婦女妝飾面頰的妝飾物。
1.靨鈿,古代婦女的面飾。
1.頰邊微窩。俗稱酒窩。
1.指古代婦女在面頰上點搽黃粉,作為一種妝飾。
1.古代婦女面頰上涂點的妝飾物。
1.面頰的酒窩。
1.指昏黃隱現的星。
1.星光隱現貌。
2.指酒窩。
1.古代西域國名。為大月氏的后裔,一說為高車的別種。五世紀中分布于今阿姆河之南。東羅馬史家稱之為"白匈奴"。建都拔底延城。勢力曾達到康居﹑安息﹑疏勒﹑于闐等國。北魏太安以后,每遣使節至北魏◇為突厥木桿可汗所破,部落分散。參閱《魏書.西域傳.嚈噠》。
1.同"咽氣"。
1.一種兇猛貪殘的水鳥。狀似鶴而大,青蒼色,長頸赤目,頭頸皆無毛,好吃魚﹑蛇等。
馬克思作于1844年4-8月。由三個未完成手稿組成。批判地分析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提出異化勞動理論,闡述了自己的哲學、經濟學觀點和共產主義思想。對人的生成、自然和社會的歷史、美的規律等提出一系列創造性的見解。
1.謂五個。一手五指,故云。
2.用手掌打一下。
1.方言。形容固執死板,絲毫也不放松。
1.謂用不同的方法解決不同的問題。
1.俗諺。比喻吝嗇。
1.翻譯并校勘。
1.翻譯寫作。
1.漢字演變過程中的現象。謂改易字形﹐同聲假借。
1.譯官。
1.翻譯之學。
1.指翻譯工作者。
1.猶意譯。
1.英語earphone的音譯。在語言不通的集會上﹐供出席人同時選聽所需譯語的電聲設備。也稱同聲傳譯。
1.把一種語言的語詞用另一種語言中跟它發音相同或近似的語音表示出來。
1.異域的語言。
2.經翻譯的語言。
1.古代從事翻譯的官員。
1.翻譯人員(多指口譯的)。
1.翻譯并刊載。
1.指影片的翻譯和制作。
1.見"譯注"。
1.翻譯﹑著述。
2.翻譯的作品。
1.從事翻譯的官員。
1.從事文字翻譯的人員。
1.翻譯的作品。
2.翻譯和寫作。
1.采邑。
1.亦作"邑"。
2.市廛,集鎮。
1.邑里之長。
1.縣丞。
2.管理公主事務的官吏。
1.縣城。
1.縣志;地方志。
1.鄉黨。
1.都城,都市。
1.謂與本邑人私斗。商鞅之法,邑斗有刑。
1.邑,采邑;膰,祭肉。借指封地的收入。
1.猶城郭。
1.邑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