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青少年。語出《論語.先進》"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1.和藹;和樂。
1.亦作"柿餅"。亦作"?餅"。
2.別名白柿﹑柿花。用柿子制成的餅狀食品。味甜美。
1.亦作"柹蒂"。
2.見"柿蕂"。
1.柿子制成的糊狀食品。
1.亦作"柹糕"。亦作"?糕"。
2.以糯米﹑干柿搗粉蒸制而成的食品。
1.柿餅的別名。詳"柿餅"。
1.亦作"柿盤"。
2.指柿樹的根。
1.亦作"柹漆"。
2.椑柿搗碎所浸出的汁液。因涂附物上可防腐御濕,多用以漆涂器物,故稱。
1.亦作"柹蒂"。柿子與莖﹑葉相連的部分。可入藥。
2.綾的一種。
1.亦作"柹霜"。亦作"?霜"。
2.柿餅曬干后,表面滲出的白霜。味甜,可入藥,治喉痛﹑咳嗽等。
1.柿樹的葉子。經霜即紅。詩文中常用以渲染秋色。
2.《新唐書·文藝傳中·鄭虔》"虔善圖山水,好書,常苦無紙,于是慈恩寺貯柿葉數屋,遂往日取葉肄書,歲久殆遍。"后常用"書柿葉"為勤苦習字的典故。
3.綾名。
1.柿子樹。
2.柿子樹的果實。
1.辣椒的一個品種。果實近球形,略扁,表面有縱溝,形似柿子。味不很辣,略帶甜味,是普通蔬菜。亦指這種植物的果實。
1.指漢代金幣馬蹄金。因其形如干柿,故稱。
1.缽盂。
1.租地。
1.借貸。
2.赦免;寬縱。
1.寬恕過錯。
1.謂免除禍患。
1.租金。
1.寬恕容忍。
1.赦免。
1.免死。
1.借貸;賒欠。
1.賒賬。
1.猶設備,設置軍備以御敵。
1.猶言適合便利。
1.謂適應變化。
1.見"適纔"。
1.謂辦事能力與所安排的工作位置或場所相當。
1.亦作"適才"。
2.猶剛才。
1.指四個姓氏。自漢以來,歷代多有以四個名門貴族的姓氏合稱為四姓的。如東漢明帝時外戚有樊﹑郭﹑陰﹑馬四姓(見《后漢書.明帝紀》李賢注);三國蜀有焦﹑婁﹑孟﹑毛四姓(見晉常璩《華陽國志.南中志》),吳有朱﹑張﹑顧﹑陸四姓(見《文選.陸機》李善注);晉廣陵郡有雷﹑蔣﹑谷﹑魯四姓(見《晉書.劉頌傳》);唐有崔﹑盧﹑李﹑鄭四姓(見《新唐書.儒學傳中.柳沖》)等。
2.南北朝世族,以郡望或官位分為甲﹑乙﹑丙﹑丁四等,謂之四姓。
3.泛指名門貴族。
1.指東漢明帝外戚樊﹑郭﹑陰﹑馬四姓的子弟。
1.相傳為堯舜時代四個惡名昭彰的部族首領。《左傳.文公十八年》"舜臣堯,賓于四門,流四兇族渾敦﹑窮奇﹑梼杌﹑饕餮,投諸四裔,以御魑魅。是以堯崩而天下如一,同心戴舜以為天子,以其舉十六相,去四兇也。"《書.舜典》"流共工于幽洲(州),放歡兜于崇山,竄三苗于三危,殛鯀于羽山"宋蔡沈集傳"《春秋傳》所記四兇之名與此不同,說者以窮奇為共工,渾敦為歡兜,饕餮為三苗,梼杌為鯀,不知其果然否也。"后世多用以比喻兇狠貪婪的朝臣。
1.宋孫昿別號四休居士,省稱四休。
1.見"四休"。
1.空曠無涯。
2.指四方或四方天空。
3.指近體律詩中,頷聯和頸聯不用具體景物,而用抽象詞匯的情況。
4.中醫學名詞。指心虛﹑肺虛﹑肝虛﹑腎虛。
1.指春﹑夏﹑秋﹑冬四季。
1.古代對四種人的鹽。
2.宋代銓選官員的制度。元豐前以審官東院﹑審官西院﹑流內銓﹑三班院四個官署分掌銓選,故稱四選。元豐改革官制,更名隸屬吏部。
1.指周分設于四郊的學校。《禮記.祭義》"天子設四學。"鄭玄注"四學,謂周四郊之虞庠也。"一說指周﹑殷﹑夏﹑虞四代之學。孔穎達疏"天子設四學者,謂設四代之學,周學也,殷學也,夏學也,虞學也。"
2.指南朝宋設立的儒﹑玄(道)﹑史﹑文四學館。
1.指北宋詩人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張耒四人。
1.謂仰面朝天,四肢向上。
1.明代指吏部﹑翰林院﹑六科給事中及各道監察御史;清代去吏部,加詹事府。是當時所謂"清要"衙門。
1.四個字。多指詩句的字數。
2.指四言詩。
1.指舊時婚禮,新人交拜后,并坐床沿,婦女以金錢彩果散擲時所講的吉利套語。四字一句,共八句。
1.四席,四座。借指四周座位上的人。
1.亦作"四檐"。
2.屋頂向四旁伸出的邊沿部分。
1.指四種自然災害。
俗稱磁性氧化鐵”。化學式fe3o4≮色晶體或紅黑色粉末。溶于酸,不溶于水。具強磁性。灼燒到500°c磁性消失,冷卻后磁性恢復。在空氣中灼燒變成氧化鐵。由鐵或氧化亞鐵在空氣(氧氣)中加熱或由氧化鐵在400°c時還原制得。用于醫藥、冶金等工業,可作拋光劑,在玻璃、陶瓷、油漆等工業中作著色劑,有的還可作磁帶及電信器材。
1.舊指治理獄訟的四點要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