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用手輕輕拍擊按摩。
兩手綁于身后。古代表示投降肉袒面縛|面縛歸降。
1.兩手反綁而面向前,口含碧玉以示不生。古人用以表示投降請罪。
1.亦作"面圪瘩"。
2.見"面疙瘩"。
1.亦作"面圪瘩"。亦作"面疙瘩"。
2.面食品。做法簡易,用面粉加水調和,一小塊一小塊地挾入沸湯即成。
1.謂臉色改變。
1.謂面色灰暗﹐如沾染塵垢;或臉部似有油垢,呈現一種病狀。
1.顏面骨。
1.面店。
1.耳光。
1.油炸的面制品。
1.頭面與下巴。指頭部。亦借指物體上部。
1.相貌兇狠。
1.謂爭吵。
1.語本《朱子語類》卷二九"今人有些小利害﹐便至于頭紅耳赤;子文卻三仕三已,略無喜慍。"后通作"面紅耳赤"。形容因緊張﹑急躁﹑害羞等而臉上發紅的樣子。
2.借指爭吵。
1.見"面紅耳赤"。
1.見"面紅耳赤"。
1.謂雙方因爭執而變臉。
1.見"面紅面赤"。
1.亦作"面糊"。
2.用面粉加水調成的糊狀物。
3.指性格粘糊的人。
1.指紙牌。因為紙牌是用面糊粘貼而成的。
1.亦作"面糊桶"。
2.比喻糾纏不清的是非之地。
1.比喻糊涂馬虎的人。
1.古代婦女的面部妝飾。
2.即面豆。
1.糕點名。亦名麻花。
1.謂臉色發黃,身體瘦削。常形容病態。
1.相見;會面。
1.謂勉力考察。面,通"勔"。
1.當面計議。
1.臉的兩側﹐從眼到下頷的部位。
1.亦作"面蠒"。
2.一種包有餡的饅頭。
1.親自見到。
1.當面直言規勸。常用于臣對君。
1.亦作"面漿"。
2.漿糊。
1.面粉制的醬。
1.非真心相交的朋友。
2.當面交付。
1.當面交給。
1.當面攻訐。
2.親自審訊。
1.親自訊問﹑查究。
1.當面告戒。
習稱毛巾”。毛巾的一個品種。多以純棉紗線制成,也有用棉與棉維混紡紗交織的。有全白、全素、彩條、彩格、印花、提花、螺旋形、堿縮、割絨和絲光面巾等。多用于洗臉,也用于圍頸或包頭,起防塵和保暖作用。
1.見"面筋"。
1.亦作"面斤"。亦作"面筋"。
2.食品名。用面粉加水拌和,洗去其中所含的淀粉,剩下凝結成團的混合蛋白質就是面筋。
1.謂當面詳盡敘說。
1.謂當面奉承。
1.謂當面推究。
1.當面審訊。
1.護臉器具。
2.假面。
3.比喻偽裝。
1.當面作出決定。
1.當面考核。
1.當面懇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