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言行所依據的準則堅持原則|四項基本原則|原則分歧|不講原則。
1.樂府《清調曲》名。現存古辭寫豫章山上白楊變為洛陽宮中棟梁,述其與根株分離之苦。
1.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殷洪喬作豫章郡,臨去,都下人因附百許函書。既至石頭,悉擲水中,因祝曰'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殷洪喬不能作致書郵!'"后以"豫章郵"指帶信的人。
1.見"豫章"。
1.指預先顯露出來的跡象。
2.謂預先顯示。
1.悅服敬畏。
1.參與政事。豫,通"與"。
1.謂事先知道。
1.古九州之一。
2.漢以來所設置的州名。初為漢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轄境約當今淮河以北﹑伏牛山以東豫東﹑皖北地。東漢治所在譙(今安徽省亳州市),三國魏以后屢有移徙,轄境亦伸縮不常。東晉﹑南朝時治所最北在懸瓠城(今河南汝南),最南在邾城(今湖北黃岡西北)。轄境最大時相當今江蘇﹑安徽長江以西,安徽省望江縣以北的淮河南北地區。經常只轄有今安徽淮河以南部分地區。北魏治所在懸瓠城。隋大業初因改洛州為豫州(后即改河南郡),乃先后改此為溱州﹑蔡州。地處中原沖要,為東晉﹑南北朝時戰爭重地。
1.往來貌。
1.遵循繼承。
1.即鴑鴠。
1.和暖四布。
1.暖室。
1.熱癥。
1.溫暖濕潤。
1.溫暖。
1.炎熱;悶熱。
2.郁悶。
1.溫暖的太陽。
1.濕熱。
1.溫暖。
1.溫暖的居室。
1.炎熱。
1.亦作"燠烋"。亦作"燠咻"。
2.優恤;撫慰。
1.見"燠休"。
1.見"燠休"。
1.炎熱。
1.溫暖的太陽。
1.傷暑;中暑。
1.熱盛貌。
1.謂悶熱如蒸。
1.裘名。相傳乃周昭王綴鳳毛而成。
1.飛揚。
1.買賣;交易。
2.出賣,出售。
1.鬻賣。
1.比喻兩相對峙的人和物。
1."鷸蚌相持,漁人得利"的省語。
1.《戰國策.燕策二》"趙且伐燕,蘇代為燕謂惠王曰'今者臣來,過易水,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并禽之。今趙且伐燕,燕趙久相支,以弊大眾,臣恐強秦之為漁父也。'"后遂以"鷸蚌相持,漁人得利"比喻雙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從中得利。
1.同"鷸蚌相持"。
1.同"鷸蚌相持"。
1.同"鷸蚌相持"。
1.以鷸羽為飾的冠。古時亦為知天文者之冠。
1.謂喜好收集鷸毛冠,借以巧飾自己。典出《左傳.僖公二十四年》"鄭子華之弟子臧出奔宋,好聚鷸冠。"
1.象聲詞。水鳥鷸的鳴聲。
1.鳥名。鷂。
1.用繩汲取井水。
1.供客人宴飲游樂的船。
1.私宴。一種酌量飲酒的宴飲。
1.連綿蟠曲貌。
1.集盛貌。
1.謂以文辭謀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