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見"一鱗一爪"。
1.形容詭秘難知。
1.俗稱清明前后陰雨無定的天氣。
1.神奇貴重。
1.假托鬼神﹑耍弄手法的騙子。
1.男巫師。
1.見"神號鬼哭"。
1.神的名號。
1.形容哭聲非常凄厲悲慘。
1.見"神號鬼哭"。
1.猶嘉禾。
1.精神會合。
2.十分相合。
1.精神融和。
1.舊時迷信者所謂一種鬼神附體的病。
1.傳說中五代時神仙屈突無為的別名。據宋蘇轍《龍川別志》卷下載,乖崖公張詠每游京師,寄封丘之逆旅。有一道人,與之鄰房,日會飲酒,固問姓名,曰"我神和子也。"并云異日將相見于成都◇張公為成都守,物色訪之,終無所見。代者將至,復至天慶觀,經一小徑,入一小堂院中,四壁多古人畫像,掃塵視之,中有一道人,仿佛逆旅所見,題曰"神和子"。公悵然自失,乃知所見正此人。
1.后土。
2.英明的先王。
1.神情;氣宇。
1.形容技藝或手法十分高明。
1.謂神奇奧妙到了極點。
1.猶靈狐。古以為瑞獸。
2.指傳說中善變化的狐仙。
1.即神虎門。南朝建康皇宮西首宮門名。相傳南朝梁陶弘景曾在此門掛衣冠而上書辭祿。
1.古宮門名。位于南朝時建康(今南京)皇宮的西首。
1.神仙游玩的水邊。
1.草名。
1.神靈所降之福。
1.形容大喊大叫。
1.神妙地潛移默化。語出《易.系辭下》"神而化之,使民宜之。"
2.謂神靈的教化。
3.猶圣化。圣王的教化。
4.神靈的變化。
5.猶言出神入化。 6.變化為神。 7.指美化為神。
1.猶胸懷。
1.神靈。
2.指帝王。
3.唐武則天的稱號。
1.圣時的際遇。
1.舊指圣人或帝后的名字。
1.猶圣訓。
1.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官修藥方百卷﹐名曰《太平圣惠方》◇借以指靈驗有效的藥方。
1.古時民間稱以炙灼治病時所燃之火。因偶有驗﹐故稱。亦有巫人﹑術士借此托神佛之名者。
2.指神佛像前所置的油燈。
1.見"圣跡"。
北美洲西印度群島中島國。臨加勒比和大西洋。面積269平方千米。人口403萬(1992年)。首都巴斯特爾。屬火山島。熱帶海洋氣候。蔗糖業為經濟支柱。
1.牛腸胃中已化之草。
1.圣人的述作。
回族等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的傳統節日。與開齋節、古爾邦節同為伊斯蘭教三大節日,在每年伊斯蘭教歷三月十二日。屆時,人們前往清真寺聽教長、阿訇講經,有些地方還宰殺牛、羊,設宴聚餐。
1.皇帝或臨朝皇后的車乘。亦借指皇帝或皇后。今多用于諷刺或比喻。
1.野蠶的繭子。古人以為天神所生﹐故稱。
1.見"圣鑒"。
1.指吉兆。珓﹐杯珓﹐占卜之具﹐多以蚌殼或形似蚌殼的竹木為之﹐共兩片。占卜時﹐投空擲于地﹐視其俯仰﹐以定吉兇。
1.舊稱堯﹑舜﹑文﹑武﹑周公﹑孔子的教導。
2.宗教信徒對各自宗教的尊稱。
1.唐碑名。全稱《大唐三藏圣教序》。唐玄奘法師至印度取經﹐回長安后﹐譯經﹑論一千余卷。貞觀二二年﹐太宗作此序表彰其事。時高宗為太子﹐又作《述三藏圣教序記》。至高宗朝﹐多處將序﹑記刻石立碑。其中后世最有名者﹐為咸亨三年由弘福寺僧懷仁集晉王羲之字跡刻成﹐后附玄奘所譯《心經》。碑在西安學宮﹐世稱《集王圣教序》。
1.唐開元十七年(公元729年)八月五日玄宗生日﹐左丞相源干曜﹑右丞相張說等上表請以是日為千秋節﹐制許之◇歷代皇帝生日或定節名﹐或不定節名﹐皆稱為圣節。
1.圣人或帝王的誡諭。亦指上帝的警誡。
1.舊指圣人手訂的經典和賢人闡釋的著作。
1.宗教信徒所向往的超凡入圣的境界。
2.指傳道的境域。有時用于比喻或諷刺。
3.比喻藝術作品或自然景物中出神入化的境界。
1.猶圣規。
1.帝王的寵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