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黃昏。
1.指宋代開封城南到汴河之間的沿河市區,為樂舞諧戲藝人聚集的地方。
2.指河市樂。唐已有之。
1.宋代河市唱戲的藝人◇泛指以樂舞作諧戲的藝人。
1.河道總督的別稱。
1.比喻互不干犯。
1.比喻為避免惹事,雖彼此相關而不去過問。
1.《初學記》卷三引三國魏曹丕《典論》"大駕都許,使光祿大夫劉松北鎮袁紹軍,與紹子弟日共宴飲,常以三伏之際,晝夜酣飲,極醉,至于無知。云以避一時之暑,故河朔有避暑飲。"后因以"河朔飲"指夏日避暑之飲或酣飲。
河邊水深時淹沒、水淺時露出的地方。
1.河堤。
1.河伯的住所。
1.比喻彼此關系密切。
1.亦作"河圖雒書"。
2.古代儒家關于《周易》卦形來源及《尚書.洪范》"九疇"創作過程的傳說。《易.系辭上》"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河﹐黃河。洛﹐洛水。據漢儒孔安國﹑劉歆等解說伏羲時有龍馬出于黃河﹐馬背有旋毛如星點﹐稱作龍圖。伏羲取法以畫八卦生蓍法。夏禹治水時有神龜出于洛水﹐背上有裂紋﹐紋如文字﹐禹取法而作《尚書.洪范》"九疇"。見《書.顧命》﹑《洪范》之孔傳﹑《漢書.五行志上》。古代認為出現"河圖洛書"是帝王圣者受命之祥瑞。
魚,頭圓形,口小,背部黑褐色,腹部白色,鰭常為黃色。肉味鮮美。卵巢、血液和肝臟有劇毒。我國沿和某些內河有出產。也叫鲀(tún)。
1.河流迂曲處。
縱橫交錯的許多水道所構成的整體~化丨~如織。
1.指黃河下游近河口處的河段。
1.清代指疏治河道﹑修筑堤岸等治水事務。多指治理黃河。
1.春秋﹑戰國時指今山西﹑陜西兩省間黃河南段之西。
甘肅西北部祁連山以北、合黎山和龍首山以南、錢鞘嶺以西的狹長地帶,東西長約1,000公里,南北寬約100—200公里,因在黃河之西而得名。
中國畫。齊白石作。紙本冊頁。水墨。畫面上前有二蝦并嬉,其一拱背作躍動狀,后有一蝦似從紙外游入。淡墨繪軀干,濃墨點睛、腦,細筆寫須、螯,簡練傳神,氣韻生動。
1.見"河傾月落"。
1.銀河中的星星。
(~兒)河流的邊沿。
1.錢幣名。
1.晉杜預于古孟津所建的跨河浮橋。
1.方言∮汊。
1.亦作"河"∮流泥沙沖積成的土地。
2.河泥。
生活在河里的魚,如鯽魚、鰱魚、鯉魚等。
1.古傳魚雁都能傳遞書信,后即以"河魚天雁"借指傳送書信者。
1.見"河源"。
河流補給的源頭。通常是溪、泉、冰川、融雪、沼澤或湖泊。由于河流的溯源侵蝕作用,河源可不斷向上移動或改變位置。
1.見"河岳"。
1.見"河女之章"。
1.指治理河流之事。
1.干魚的別名。
1.河中可居的陸地。
2.《詩.周南.關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毛傳"后妃說樂君子之德,無不和諧,又不淫其色,慎固幽深若關雎之有別焉,然后可以風化天下。"后因以"河洲"為稱美后妃之德的典實。唐盧照鄰《中和樂.歌中宮》"河洲在詠,風化攸歸。"亦用為男女愛戀之典。
1.古代以黃河為四瀆之宗,因稱黃河為"河宗"。亦借指黃河中流一帶。
2.指黃河的水神。即河伯。
1.見"河淤"。
1.傳說黃河中背負洛書的神龜。
1.謂鼻如蝎蟲。曷,通"蝎"。《史記.范雎蔡澤列傳》"先生曷鼻﹐巨肩。"司馬貞索隱"曷鼻﹐謂鼻如蝎蟲也。"一說為仰鼻﹐鼻子掀仰。王念孫《讀書雜志.史記四》"曷讀為'遏'……遏鼻者﹐偃鼻也;偃鼻者﹐仰鼻也。《廣雅》偃﹐仰也。故徐廣曰﹐曷一作仰。"
1.何嘗。
1.即鹖鴠。古籍中的鳥名。又名寒號鳥。
1.什么樣;怎樣。
2.何如。用反問的語氣表示不如。
1.何勝。用反問語氣表示不勝。
1.完備富麗∫,用同"該"。
1.隔絕,不相通。
1.視線為物所阻隔。
1.阻隔不通。
1.為山所阻隔。
1.閉塞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