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走訪,拜謁。
1.迷惘昏眊貌。
1.清代稱每年上忙﹑下忙所征收的稅銀。民國初年,沿襲舊名,稱田賦為忙銀。
①農活繁忙的月份閑月督課為錢百七十,忙月二百。②農村里幫工的一種,只在農忙或過節時打工一段時間。既不同于整年打工的長工,也不同于按日打工的短工我家只有一個忙月。
1.匆忙當中難免有失誤。
1.茫然。
1.大水貌。亦指遼闊無際的水域。
1.光彩;光芒。
1.又名萪草﹑莽草。形狀像石楠而葉稀,有毒。產于我國中部﹑南部及西南等地。
1.草木莖葉﹑果殼上的小刺。
2.比喻隱患。
3.比喻言詞尖刻。
好像有芒和刺扎在背上,形容極度不安每一反思,若芒刺在背。
1.見"芒刺在背"。
1.大而多貌。
2.廣闊無邊。
3.芒山﹑碭山的合稱。在今安徽省碭山縣東南,與河南省永城縣接界。
1.猶鋒芒。比喻人的銳氣。
1.謂光色清冷而純正。比喻人的品行高潔﹑端正。
1.見"憫"。
1.見"芒芴"。
1.猶大荒。遼闊的荒野。
1.屈從退縮。
2.阻撓;阻止。
1.阻撓抗拒。
1.煩悶。
1.紛亂貌。
1.曲徇私情。
1.屈曲。
1.矯正曲直。
1.屈服。
2.枉曲。
1.煩擾;騷擾。
2.攪拌。
1.軟弱;衰弱。
1.抓搔腮頰﹐揪扯耳朵。形容慌亂焦急。
1.宛轉循環貌。
1.搔弄頭發。
2.方言。不梳頭。
3.攪亂頭腦﹐頭昏。
1.挫敗﹐潰退。
1.猶枉曲。
1.方言。耘田。
1.阻撓抑止。
摧折;使折斷撓折棟梁。
1.擾亂正氣。
1.將直的拗成彎的。比喻變剛強正直為阿世取容。
1.屈節;違心屈從。
1.阻撓。
1.山貌。
礦物名。皮殼狀或粉塊狀,無色或白色,間帶紅褐色,在工農業和醫藥上用途廣泛。
1.圣明的君主。
1.指樂府中以鐃歌為主要內容的鼓吹曲。
1.即鐃歌。軍中樂歌。為鼓吹樂的一部。所用樂器有笛﹑觱篥﹑簫﹑笳﹑鐃﹑鼓等。
2.指演奏鐃歌。
3.指演奏鐃歌的軍樂隊。
1.鐃與鐸。
1.鼓吹中的橫笛。亦借指鼓吹曲。
1.鐃鼓與鼙鼓。借指樂府中的鐃歌與鼙舞歌。
1.鐃歌和挽歌。
1.妓女的別稱。見于元明戲曲。
1.輕捷地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