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夏天。
1.語氣詞‖糊其辭的應答。
1.語氣詞。表示不在意的應答。
1.語氣詞。表示肯定或同意。
1.婢女。
1.婢女。
2.女孩兒。
1.見"尼庵"。
1.尼姑。
南亞內陸國。在喜馬拉雅山脈南坡。西南鄰中國。面積1472萬平方千米。人口1850萬(1991年)。首都加德滿都。農業國。登山活動收入為外匯重要來源。
1.儒家創始人仲尼和道家創始人老聃的并稱。
世界歷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資產階級革命。16世紀中期,尼德蘭(今荷蘭、比利時、盧森堡一帶)資本主義有了相當發展,資產階級反對西班牙的專制統治,廣泛接受基督教新教。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建立宗教裁判所予以鎮壓。1566年,尼德蘭人民舉行起義,次年起義被鎮壓。1572年和1576年,北方各省和南方各省相繼舉行起義,并聯合起來◇西班牙采取分化瓦解手段,南方幾省與西班牙妥協。北方各省于1581年宣布建立聯省共和國。由于荷蘭省在聯省中地位最重要,因此也稱荷蘭共和國。經歷次戰爭,西班牙戰敗。1609年,西班牙實際上承認了荷蘭的獨立。
1.尼姑所居處。
1.尼山,尼丘。
1.見"尼父"。
1.亦稱"尼甫"。
2.對孔子的尊稱。孔子字仲尼,故稱。
1.亦作"尼犍"。
2.梵語nirgrantha的省音譯。佛教所說的外道之一,即露形外道。
1.即尼庵。
1.見"尼干"。
1.猶尼庵。
1.孔子與孟子的并稱。孔子字仲尼,孟子名軻。
1.復姓。金有尼厖古鑒。見《金史》本傳。
1.山名。在山東曲阜縣東南,連泗水﹑鄒縣界。相傳孔子父叔梁紇﹑母顏氏禱于此而生孔子。故孔子名丘,字仲尼。
2.指孔子。
1.即尼丘。
西非內陸國。面積12670萬平方千米。人口870萬(1994年)。首都尼亞美。大部分地區屬撒哈拉沙漠。氣候干熱。農業為主要經濟部門。世界主要產鈾國之一。
西非國家。在尼日爾河中下游,臨幾內亞灣。面積9238萬平方千米。人口1億(1995年),為非洲人口最多的國家。首都阿布賈,拉各斯為全國最大城市。地勢北高南低,地形多樣。屬熱帶雨林和熱帶草原氣候。經濟原以出口棕油、可可和花生為主。70年代后成為世界重要的石油生產國和輸出國之一。
1.尼姑。
1.即尼丘。
2.指孔子。
1.對孔子的尊稱。
1.見"尼師壇"。
1.亦作"尼師但那"。
2.梵語音譯。佛教徒所說六物之一。即隨坐衣。衣上所附布料可作坐具或臥具。
1.謂人頭象尼丘山,中低四方高。
1.尼姑所住的寺院。
2.借指天主教修女院。
1.尼姑受戒的地方。
1.年輕尼姑。
1.停止或阻止前進。
世界著名瀑布之一。在北美洲五大湖區的尼亞加拉河上。落差約51米,總寬度1240米∮中小島山羊島將瀑布一分為二西部屬加拿大,稱馬蹄瀑布;東部屬美國,稱亞美利加瀑布。在美洲各瀑布中水量最大,美、加兩國都建有水電站。為美洲著名風景旅游區。
1.尼庵。
1.指尼寺中專供來往僧官和侍尼所居的屋舍。
1.阻止。
1.摩尼寶珠。梵語意為寶珠,故稱寶珠為"尼珠"。
1.阻止,阻礙。
1.稀泥。亦指干結的泥塊。
1.道路阻塞。
1.南朝梁簡文帝《隴西行》"烏孫涂更阻,康居路猶澀。"后用以指道路艱險難行。
1.在路途中。
2.道路上面。
3.猶言手面上,眼前。
1.方言。謂來往順路經過。
1.謂說話被人竊聽。
1.為旅途中食用而準備的飲食。
1.衰敗時期。路,通"露"。
1.客舍。
①門徑經幾次試驗,有了些路數。②底細將情況匯總以后,路數比較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