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畫。清代龔賢作。紙本立軸。水墨。畫面為夏日山雨初霽,群巒如洗,濃翠欲滴的景色,用墨以層層積染為長,有潤澤淋漓之效。山石上留出受光部分,樹木枝干留白少皴,亦具特色。
1.部隊以及某些機關﹑企業如報社﹑測量隊﹑貿易公司等,經常在外面進行的工作。亦指從事外勤工作的人。
1.古代宮室之制,有正寢﹑內寢之別。正寢又叫外寢,為君主治事之所。
2.中門外的房屋,治喪者所居。
1.謂性格外向。
1.受外界事物觸動而生之情。
2.指宮廷外臣民的情緒。
3.外國的情況。
4.指與外人不正當的男女關系。
1.求之于外。
1.謂本地以外的區域;外域。
1.古代指其他諸侯國的權勢﹑勢力。
也稱他群”。與內群體”相對。社會群體的類型之一。指由內群體的成員所指稱的本群體外所有他人結合的群體。
1.外傷。壤,通"傷"。
①別人。多指沒有親友關系的疏遠的人這里沒外人,直說無妨|你我終是外人,怎管得他家事!②外界的人不與外人通|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③近代指外國人海峽兩岸的事是中國人的內部事務,不應讓外人插手。
1.指地方官職位。
2.謂任地方官。
1.猶言那天;前些天。
1.道家對儒家的稱呼。
1.明代以今河北境內沿外長城的雁門關﹑寧武關﹑偏頭關為"外三關"。
1.謂大門以外的喪事。
1.男色。
1.指因受外來刺激而產生的忿恨憂慮等情緒。
2.身體或物體由于外界物體的打擊﹑碰撞或化學物質的侵蝕等造成的外部損傷。
1.外地商人。
2.指外國商人。
即三資企業”(14頁)。
1.在外住宿。
2.外戚。
3.古以小學為外舍。
1.謂獻身。
2.謂置身于世外。
1.謂郊﹑社﹑封禪等所祭之神。與"內神"相對。
1.舊時稱睪丸為外腎。
1.忘我,置生命于度外。
2.外甥。
1.見"外甥女"。
1.音韻學術語。指開口呼和合口呼。
1.姐或妺的兒子。某些地區亦稱外孫為外甥。
1.亦作"外生女"。
2.姐或妹的女兒。
3.有的地方稱外孫女為外甥女。
1.謂中樞機構之外的官署。
2.本省以外的省份。
3.京都以外的地方各省。
1.對外家施恩澤。
①指正史以外非官修的稗史、野史《天祿閣外史》。②指某些舊小說《儒林外史》。③舊時某些文人的別號白云外史(即清代惲格)。
1.指派出或進入的使者。
1.指外祖父母家。
1.謂勾通外人以取利。
1.古代指外土諸侯奉行王事。《書.康誥》"外事,汝陳時臬,司師茲殷罰有倫。"孔傳"言外土諸侯奉王事,汝當布陳是法,司牧其眾及此殷家刑罰有倫理者兼用之。"一說謂在外朝聽獄之事。參見清孫星衍《尚書古今文注疏》。亦指境外之事。
2.古代指郊祭或田獵之事。亦指對外聯合或用兵。
3.朝廷政事。與宮內之事稱內事相對。
4.世事;家庭或個人以外的事。
5.指外交事務。 6.指男色之事。
1.猶外觀,外表。
2.謂視如外人。
1.謂粉飾外表;虛飾。
1.猶外宅。指男子于正妻以外在別處另娶的妾。
1.指在內室之外當差的傭人。
2.趕車或操縱機器時,指車和機器的右邊。
1.佛教徒稱佛經以外的書籍為外書。
1.水名。指長江流經四川舊彭山縣的一段。
2.水名。舊彭山縣,漢稱武陽。彭亡聚亦稱彭亡。
3.水名。四川以涪江為內水,岷江為外水。
4.猶外鄉。
5.猶外快。
1.外貌和順。
2.表面順從。
1.指儒家六經以外的傳記雜說等。
1.猶外力。
1.古代士對本國大夫的自稱。
2.士﹑大夫對他國大夫﹑士的自稱。
3.私通外國。
1.謂關系疏遠的。
1.郊祀。祀國內山川四望之屬。
1.外來的鬼怪﹑禍祟。亦以喻外來的擾害﹑禍患等。
1.女兒的兒女。
1.女兒的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