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夏季播種。
1.受九種優(yōu)遇的花。因亦泛指名貴的花。
1.遼闊的天空。
1.九天的云霞。借指天庭。
1.仙丹名。
1.見"九霞裙"。
1.亦稱"九霞裾"。
2.形容華麗的裙裾。
1.亦稱"九霞巵"。
2.酒杯名。常借指美酒。
3.曲調(diào)名。
1.古樂名。
2.夏季,夏天。
3.九州華夏。
1.琴名。宋太宗至道元年始作.將琴七弦增之為九,名曰君﹑臣﹑文﹑武﹑禮﹑樂﹑正﹑民﹑心。見《宋史.樂志一》。
1.九個賢人。指堯舜時九官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龍﹑倕﹑益。
2.九個賢人。指堯﹑舜﹑禹﹑文王﹑皋陶﹑啟﹑契﹑史皇﹑羿等九人。見《淮南子.修務(wù)訓(xùn)》。
1.九州。
1.唐時回紇婚禮中的九姓儐相。
形容遠(yuǎn)得無影無蹤他把我們的忠告拋到了~。
1.《楚辭.招魂》句末都用助詞"些"字,而《楚辭》多以"九"名篇,如《九辯》﹑《九歌》﹑《九章》,故稱《楚辭》為"九些"。
1.指四方及五星。
2.指星﹑辰﹑日﹑月﹑四時﹑歲。
3.指天蓬天內(nèi)等九星。
4.冠名。
1.周代刑書名。
2.古代的九種刑罰。
1.泛指各種職業(yè)。
1.中國畫描繪人物的一種方法。
1.同"九敘"。
1.極深貌。
1.指高聳的山峰。
1.泛指溪渠。
1.天地的邊沿。
2.古代傳說的日出處。
3.太陽。
4.道家以純陽為九陽。
5.山名。
1.道士的冠名。
1.指北斗七星及輔佐二星。
2.亦稱"九執(zhí)"。指梵歷中的九星。梵歷以九星配日,而定其日之吉兇。九星為一﹑日曜(太陽),二﹑月曜(太陰),三﹑火曜(熒惑星),四﹑水曜(辰星),五﹑木曜(歲星),六﹑金曜(太白星),七﹑土曜(鎮(zhèn)星),八﹑羅?(黃旛星),九﹑計都(豹尾星)。九星與日時相隨劐逐而不離,故又稱"九執(zhí)"。唐開元年間傳入我國,稱"九執(zhí)歷"。九星配日法曾為我國歷法所采用,后刪棄。
3.道教語。日的別稱。
1.九代。
1.指各種美酒。
2.道教語。九竅的津液。
1.古代稱東方的九種民族。亦指其所居之地。《論語.子罕》"子欲居九夷。"何晏集解引馬融曰"東方之夷有九種。"《后漢書.東夷傳》"夷有九種。曰'畎夷﹑于夷﹑方夷﹑黃夷﹑白夷﹑赤夷﹑玄夷﹑風(fēng)夷﹑陽夷。'"明袁袞《遠(yuǎn)游賦》"昔孔圣之周流兮,居九夷而弗陋。"一說指玄菟﹑樂浪﹑高驪﹑滿飾﹑鳧更﹑索家﹑東屠﹑倭人﹑天鄙。見《爾雅.釋地》"九夷"疏。
2.泛稱少數(shù)民族。
1.亦作"九嶷"。
2.山名。在湖南寧遠(yuǎn)縣南。
3.指九疑山之神。
1.綠萼梅的別名。
1.見"九疑"。
1.指漢文帝的九匹良馬。
1.指四方邊遠(yuǎn)地區(qū)。
1.猶九重。
2.猶九州。
1.蠟梅的一種。
1.指九州與環(huán)其外的瀛海。
2.泛指海外各國。
1.見"九旒"。
1.見"九旒"。
1.九州。
2.佛教語。指眾生輪回之三界九地。
1.上古指組成陸地的九個大區(qū)域◇被稱為九州。
1.九次虞祭。古喪禮,天子九虞。
1.九州的煙塵。喻戰(zhàn)亂。
1.九州地圖。
1.即九羘。
1.道教語。指人的九竅。
1.《國語.晉語八》"趙文子與叔向游于九原曰'死者若可作也,吾誰與歸?'"后謂設(shè)想已死的人再生為"九原可作"。
1.海神。
1.佛教法相宗的九種因緣。
1.重陽節(jié)。
1.猶九轉(zhuǎn)丹。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xué)習(xí),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dān)法律上的任何義務(wù)或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