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形容香氣散溢。
1.見"財神"。
1.佛教語。"三施"之一。"三施"有幾種提法,多指財施﹑法施﹑無畏施。財施謂以衣服﹑飲食﹑田宅﹑珍寶等施與之,用以積善。
1.猶財物。
1.財物與食品。
1.謂裁決并任用。財,通"裁"。
1.錢財和權勢。
1.治理財貨的官署。
1.財物聚集的富饒之地。
1.財產糧食。
1.指財物錢幣。
金融資本的組織形式。以一個或幾個金融企業為核心,通過兼并或控股,控制若干公司企業。常形成母公司、子公司、孫公司的錯綜復雜的關系,成為國內或國際性壟斷集團,掌握國家經濟命脈,操縱國際市場。
1.見"財旺生官"。
1.舊謂錢財富足易得官做。
1.錢財與官位。
企業、事業、機關單位或其他經濟組織中,通過貨幣資金的籌集、分配、調度和使用而同有關方面發生的經濟關系。因大量發生于企業,故通常主要指企業財務。
即金融公司”(1041頁)。
企業總結和評價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相對指標。中國《企業財務通則》中為企業規定的三種財務指標為償債能力指標,包括資產負債率、流動比率、速動比率;營運能力指標,包括應收帳款周轉率、存貨周轉率;盈利能力指標,包括資本金利潤率、銷售利稅率(營業收入利稅率)、成本費用利潤率等。
1.財運。
2.俗以為錢財進門是喜事,故稱意外獲得的錢財為財喜。
1.財經或財會學校。
1.舊謂天宮有主財的星宿。此星照臨,財運就興旺。
1.舊時對尊長的敬辭。謂以裁取為幸。財,通"裁"。
1.語出《漢書.敘傳上》"﹝班壹﹞當孝惠﹑高后時,以財雄邊。"后用"財雄"謂資財雄厚過人。
1.指積聚的財物。
1.財運。
2.財物。
1.財產家業。
1.財物;財富。
2.材料與用具。財,通"材"。
1.貪求財貨的欲望。
1.錢財的來源。語本《荀子.富國》"上得天時,下得地利,中得人和,則財貨渾渾如泉源,沺沺如河海。"
1.迷信的人認為發財要有運氣,這種運氣謂之"財運"。
1.舊指發財的運氣好,賺錢很順利。
1.裁取抉擇。財,通"裁"。
1.錢財珍寶。
1.指賦稅之事。
1.裁正,指正。財,通"裁"。
國家為實現其職能,在參與一部分社會產品的分配過程中,與各方面發生的分配關系。中國古代稱為國計”、度支”,西方稱為公共財務”。社會主義國家的財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用國家財政資金直接資助社會集團或居民。如價格補貼、房租補貼等。是國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種形式。
也稱預算赤字”。國家預算年度的支出超過收入的差額。這種差額,會計上習慣用紅字表示,故稱。財政赤字過大,會產生通貨膨脹,造成物價上漲,降低居民生活水平。
1.帝國主義國家中掌握了金融資本的少數壟斷資本家。也叫金融寡頭。
也稱預算結余”。各級財政機關執行年度預算收支的結余。在各級總預算單位中,其年終的預算收入、上級補助收入、下級上解收入、調入資金等的全年收入合計,大于其預算支出、上解支出、補助支出等的全年支出合計,其差額即為本年財政結余。
國家為實現一定時期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目標而確定的財政工作的方針和原則。包括預算收支政策、稅收政策、投資政策和財政補貼政策等。在西方國家,一般在經濟蕭條時期實行擴張性財政政策,經濟高漲或經濟過熱時期實行緊縮性財政政策。中國財政政策的基本目標是鞏固人民民主政權,促進社會公平分配,實現經濟持續、高速、健康發展。
1.由銀行壟斷資本和工業壟斷資本溶合或混合形成的資本。也叫金融資本。
1.財,通"裁"。制定。
2.財,通"裁"。剪裁制作。
1.資財的主人。
2.指占有大量財產,往往靠剝削為生的富人。
長篇小說。路翎作。1945-1948年發表。抗戰時期,蘇州巨富蔣捷三一家在內憂外患中解體。長子蔣蔚祖在貪財放蕩的妻子逼迫下,投江自盡;次子蔣少祖雖一度參加抗日,但后墮落為文化復古派;三子蔣純祖也曾參加抗日,但終因失戀和貧病交加而結束生命。
1.財主。
1.見"財資"。
1.亦作"財貲"。
2.錢財。
1.財產。訾,通"貲"。錢財。
1.裁剪編織。比喻撰寫詞章。
1.鑒別;辨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