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焚香之盆。舊時百姓頂此盆焚香迎勞王師。
1.詞牌名。取自三國魏曹植《洛神賦》"或拾翠羽"句。雙調六十八字,前后片各七句,四仄韻。參閱《詞譜》卷十六。
1.相傳唐宰相裴度少時游香山寺,拾得某婦人所遺下的三條寶帶,這是她借來為父親脫罪的,裴度守候著還了她。見宋丁用晦《芝田錄.裴度》◇以喻拾到財物,物歸原主,不占為己有。
1.《漢書.夏侯勝傳》"勝每講授,常謂諸生曰'士病不明經術;經術茍明,其取青紫如俯拾地芥耳。'"青紫,古時公卿服色。借指高官顯爵◇以"拾地芥"比喻取之極易。
1.收拾。
①拾取拾掇谷種無余遺。②整理;修理拾掇房間|這些破農具拾掇一下還能用。③整治;懲罰我派人去好好拾掇拾掇他。
1.翻檢。
1.謂收拾遺骨改葬。
1.拾取別人扔掉的廢品等物。亦用以指揀取史料之類。
1.逐級登階。
1.收集。
1.揀取。
芥小草。撿拾地上的小草。比喻取之極易以此取科第,如拾芥耳。
1.謂拾得錢財不藏起來據為己有。
1.猶概括。
收集某方面的零星材料。多用于文章標題。
1.木名。傳說用以做棒可殺鬼,用以做器物可壓邪。
1.見"拾塵"。
1.收拾,整理。
1.見"拾青紫"。
2.見"拾地芥"
1.謂獲取高官顯位。
1.見"拾人涕唾"。
1.見"拾人涕唾"。
1.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殷中軍云康伯未得我牙后慧。"后以"拾人牙慧"比喻拾取人家的一言半語當作自己的話。
1.猶習誦。
1.撞頭,用頭去撞。
1.更迭投壺。
1.亦作"拾余唾"。同"拾人涕唾"。
1.重重包裹。
1.見"拾人牙慧"。
①拾取他人的遺失物。也比喻輕而易舉道不拾遺|舉秦如鴻毛,取楚若拾遺。②補錄缺漏。也指補正別人的缺點過失拾遺漢事|拾遺補缺|補過拾遺。③唐代諫官名。
1.補正別人的缺點過失。
2.采錄遺逸的事跡。
又名《王子年拾遺記》。志怪小說集。十六國前秦王嘉作。十卷。前九卷雜錄上古至漢魏之神話傳聞,卷十記昆侖、蓬萊、方丈等八座仙山。多取自民間傳說,雖汗漫無際,但也有社會現實的折光。全書人物眾多、敘事委曲。
俗稱電唱頭”。將唱片上槽軌所錄制的聲音復原為電信號的換能器件。按工作原理分電磁式、壓電式、電容式、光電式和半導體式等;按唱片聲道分單聲道和立體聲兩種。對于光盤,則采用不接觸式、激光發射來檢測信號。
1.晉車胤少時家貧,點不起燈,夏天夜里捉了許多螢火蟲,放在囊里,利用螢光讀書。見《晉書.車胤傳》◇以"拾螢"喻勤學。
1.更遞跳躍。
1.見"拾唾余"。
1.比喻兩方相爭,第三者坐收其利。蝝,同"蚌"。
1.收集。
1.見"拾青紫"。
1.收拾編纂。
一種介于陶器和瓷器之間的制品,如水缸、砂鍋等。
1.困難。
1.宗廟中藏神主的石室。
1.藏于宗廟中的神主。
1.蛀蝕敗壞。
虧損本錢做生意可不容易,弄不好就蝕了本|不蝕本已是萬幸,哪里還指望他賺錢呢。
1.剝落。
1.猶損耗。
1.腐蝕破壞。
1.日月蝕盡。也稱全蝕。語出《春秋.桓公三年》"秋﹐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既。"杜預注"既,盡也。"孔穎達疏"食既者,謂日光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