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同"烏啄"。
1.采摘;采取。
1.采摘花草。
1.拔取敵方旗幟。
2.高舉旗幟。
1.采摘。
1.猶褰裳。提起衣裳。
1.猶言旗手。
1.撩起帷幕。
2.東漢刺史到任,迎接他的車子照例要掛著赤帷裳。但冀州刺史賈琮到任時,登上車子說"刺史必須廣視聽,察美惡,怎么能掛起帷裳來塞自己的耳目呢?"吩咐把帷裳褰起來。所屬各地聽到此事,都深為震動。見《后漢書.賈琮傳》◇亦以"搴帷"稱高級地方官履任。
1.摘取,采取。
1.采摘。
1.提衣涉水。
1.牽強﹐勉強湊合。
1.拉船﹑拉車等用的繩子。
1.男女私通的牽線人。
1.謂接連不斷。
1.卑鄙罪惡之事。
1928年7月22日,共產黨人彭德懷、滕代遠、黃公略等領導湖南平江的革命士兵舉行武裝起義,成立了中國工農紅軍第五軍,彭德懷任軍長,滕代遠任黨代表。由于湘鄂贛國民黨軍隊的聯合進攻,11月,彭德懷率第五軍主力撤出平江到井岡山與第四軍會合,留下的部隊在湘鄂贛地區堅持游擊戰爭。
1.平輩交往;平等之交。
2.平素之交。
1.即道口。鐵路與道路平面相交的地方。
1.車箱兩旁板上的橫木。
1.猶排解。
1.即武官所戴的平巾幘。
2.古時內臣戴的一種平頂帽。
3.古時官吏被遣歸所戴的平頂帽。
1.見"平上幘"。
1.一種刺繡,在緞面上用金銀色線盤成各種花紋。
1.坦途;大道。
2.古地名『時為平津邑,武帝封丞相公孫弘為平津侯,即此◇多用為典,亦以泛指丞相等高級官僚。
3.舊時北平(今北京﹑天津)的并稱。
1.見"平津館"。
1.見"平津館"。
1.亦作"平津邸"﹑"平津閣"『公孫弘為丞相,封平津侯,起客館,開東閣,招請士人◇因以"平津館"等稱高級官僚延納賓客的處所。
2.清孫星衍任山東督糧道時,治所即在公孫弘所封平津故地,因名其書齋為平津館,所刊叢書名《平津館叢書》。
1.謂以次進而不越等。
安定寧靜平靜的黑夜|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水面平靜得像鏡子一樣。
1.平日;平素。
2.謂安居無事。
1.不分勝負的局面。多指打球或下棋等。
1.即京劇。國民黨統治時期稱北京為北平,故京劇當時亦稱平劇。
1.判斷處理。
①一致;統一平均如一|天下平均,合為一家。②均勻;無輕重或多少之分平均分配|平均主義。③將總數按份兒均勻計算平均數|平均成績|平均工資。
1.孫中山所主張的解決中國土地問題的方針。民生主義的綱領之一。主張用征收地價稅和土地增價歸公的辦法,消除地主從地租及地價增漲中獲得暴利的可能性。所擬辦法是私有土地由地主估價呈報,國家按價征稅,以后漲高的地價歸公,同時保留由國家照呈報地價收買的權利,以防地主少報地價。1924年改組中國國民黨,重新解釋三民主義,進一步提出"農民之缺乏田地淪為佃戶者,國家當給以土地",希望實現"耕者有其田"。
反映社會現象在較長時期內各期(年)平均變動程度的相對數。它是計算期內各個環比發展速度的平均數。以倍數或百分數表示。計算公式為[akx-]=na1a0×a2[]a1×……a璶[]a﹏-1=na璶[]a0式中[akx-]為平均發展速度,a為各期發展水平,n為期數。
1.反映職工工資水平的指標。指企業﹑事業﹑機關單位等的職工在一定時期內每人平均所得的工資額。其計算方法是將一定時期內的工資總額除以同期的職工平均人數。
某一海域一定期間(如1天、1月、1年或多年)海水面的平均位置。分別由相應期間的逐時潮位觀測資料按一定方法計算求得。多年的平均海水面可作為陸地高程的起算面。中國規定按1956年青島驗潮站的觀測數據計算出的黃海平均海水面作為全國高程的起算面。
1.投入不同生產部門的同量資本,所取得的等量利潤。是競爭中資本不斷向利潤高的部門轉移所形成的結果。
粒子或放射性同位素的不穩定核從產生到轉化為其他粒子所經歷的平均時間,也指原子或原子核存在于某一激發態的平均時間。不同粒子的平均壽命相差很大。
在統計中,也稱平均指標”。表明現象在一定時間、地點、條件下的一般水平。它是把同質總體中各單位標志值之間的差異平均化后得出的數值。主要有算術平均數、調和平均數、幾何平均數等。
1.平視。
1.平安?!稌榉丁?平康正直,強弗友剛克,燮友柔克。"孔傳"世平安用正真治之。"一說,中正和平。曾運干正讀"平康者,中正和平,不剛不柔也。"
2.唐長安丹鳳街有平康坊,為妓女聚居之地。亦稱平康里。唐孫棨《北里志.海論三曲中事》"平康入北門,東回三曲,即諸妓所居。"元李好文《長安志圖》"平康為朱雀街東第三街之第八坊。"后因以為妓女所居的泛稱。
1.唐長安街坊名◇亦為妓院的代稱。
1.憑空;突然;無緣無故。
2.舊時繕寫上行公文,換行抬寫銜﹑名,謂之"平空"。
1.平和寬容。指人的性情態度。
1.平坦寬廣。
2.指平坦廣闊之地。
1.平坦的道路。
1.和平安樂。
2.謂平坦富饒。
3.漢代宮觀名◇泛指園林館閣。
1.漢代宮觀名。亦作"平樂館"﹑"平樂苑"『高祖時始建,武帝增修,在長安上林苑。
2.漢代宮觀名。東漢都洛陽,明帝取長安飛簾﹑銅馬移洛陽西門外,置平樂觀。在今河南洛陽市洛陽故城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