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見"悼嘆"。
1.亦作"燕游"。
2.閑游;漫游。
3.宴飲游樂。
1.《詩.邶風.燕燕》"燕燕于飛,差池其羽。之子于歸,遠送于野。"詩中詠送別,以"燕燕于飛"起興◇因以"燕于飛"為送別之典。
1.指燕地。
2.指燕地的美女。亦泛指舞女。
1.傳說中的一種魚。
1.宴享歡娛。
1.供休息用的屋宇。
1.舊時一種狹長而兩旁有羽翼狀裝飾的酒杯。
1.有燕子繞飛其間的小雨。
1.宴飲敘談。《詩.小雅.蓼蕭》"燕笑語兮,是以有譽處兮。"鄭玄箋"天子與之燕而笑語。"朱熹集傳"燕,謂燕飲。"
2.閑談;親切交談。
3.指燕子鳴叫。
4.指燕子鳴聲。
1.同"燕語鶯啼"。
1.燕子﹑黃鶯鳴叫。形容春天美景。
2.比喻年輕女子嬌聲談笑。
1.如玉的燕地美女。亦泛指美女。唐杜甫《獨坐》詩之一"暖老須燕玉,充饑憶楚萍。"仇兆鰲注"舊注古詩'燕趙多佳人,美者顏如玉。'須燕玉,所謂八十非人不暖也。"一說,指楊伯雍種玉事。伯雍種玉之無終山為古燕地,故稱美玉為"燕玉"。錢謙益箋注"顧大韶曰燕玉,正用玉田種玉事也。按《搜神記》伯雍葬父母于無終山,有人與石一斗,令種之。玉生其田。北平徐氏有女,伯雍求之,要以白璧一雙。伯雍至玉田,求得五雙,徐氏妻之。在北平城西北百三十里,有無終城,故燕地也,今為玉田縣。"
1.安樂。譽,通"豫"。
1.宴飲娛樂。
2.安樂。
1.比喻相愛的男女約會的時日。
1.形容迅捷威猛。
1.古燕國和越國。燕在北,越在南,因用以泛指相距遙遠之地。
2.借指遙遠的故鄉。
1.五代時,后晉石敬瑭以燕云十六州割讓給契丹。燕指幽州,云指云州。見《新五代史.晉高祖紀》◇以"燕云"泛指華北地區。
2.指明代京都地區。
1.五代石敬瑭以燕云十六州賂契丹,借契丹力以建立后晉王朝。十六州為幽﹑薊﹑瀛﹑莫﹑涿﹑檀﹑順﹑新﹑媯﹑儒﹑武﹑云﹑應﹑寰﹑朔﹑蔚,約當今河北山西兩省北部地區。
1.即戰國時燕昭王◇代稱其為渴于求賢之君。
1.見"燕館"。
1.燕昭王喜愛駿馬◇作求賢之典。
1.指戰國時郭隗以古代君王懸賞千金買千里馬為喻,勸說燕昭王真心求賢的事。
1.見"燕臺"。
1.指戰國時燕趙二國。亦泛指其所在地區,即今河北省北部及山西省西部一帶。
2.《古詩十九首.東城高且長》有"燕趙多佳人,美者顏如玉"句,后因以"燕趙"指美女或舞女歌姬。
1.古代燕趙多慷慨激昂之士,后以"燕趙風"指剛強不屈的氣概。
1.指舞女歌姬。
1.《古詩十九首.東城高且長》"燕趙多佳人,美者顏如玉。"后以"燕趙人"指美女或舞女歌姬。
1.泛指美女。
1.墨的別名。
1.草名。可作紅色染料。
2.即胭脂。一種紅色的顏料。婦女用作化妝品。亦用作國畫的顏料。
3.泛指紅色。
4.指美女。
5.喻鮮血。 6.古劍名。 7.漢時匈奴王單于正妻的稱號。 8.山名。 9.泛指北地;邊地。
1.見"燕脂坡"。
1.即胭脂。一種紅色的顏料。
2.泛指紅色。
1.牡丹的一種。
1.漢代長安妓坊◇亦泛指妓女聚居之處。
1.安樂幸福。
1.指戰國時燕太子丹和春秋時晉卿智瑤。
1.小船。因輕捷如燕,故名。
2.燕窩的別名。
1.指拂塵。
1.宴飲。
1.見"燕啄皇孫"。
1.西漢綏和二年,成帝無病暴死。或歸罪皇后趙飛燕及其妹趙昭儀,責其"執賊亂之謀,殘滅繼嗣以危宗廟",趙飛燕姊妹先后自殺。史謂"先是有童謡曰'燕燕,尾涏涏,張公子,時相見。木門倉瑯根,燕飛來,啄皇孫。皇孫死,燕啄矢。'"見《漢書.外戚傳下.孝成趙皇后》◇以"燕啄皇孫"為后妃謀害皇子之典。
1.古代一種雜技。
燕科鳥類的通稱。益鳥。體型小巧,兩翅尖長,尾羽平展時呈叉狀,飛行時捕食昆蟲。世界各地都有分布。中國有九種,如家燕夏季遍布各地,在建筑物的屋檐下筑巢,秋冬季節飛往南方。
1.地名。在江蘇省南京市東北部觀音山。突出的巖石屹立長江邊,三面懸絶,宛如飛燕,故名。
1.指鴉片煙館。
1.樓名。在今江蘇省徐州市。相傳為唐貞元時尚書張建封之愛妾關盼盼居所。張死后,盼盼念舊不嫁,獨居此樓十余年。見唐白居易《詩序》。一說,盼盼系建封子張愔之妾。見宋陳振孫《白文公年譜》◇以"燕子樓"泛指女子居所。
1.喻育子之艱辛。
1.唐任宗妻郭紹蘭,因宗經商湘中,久不歸,見堂上雙燕翻飛,嘆言"爾海東來,必經湘中……欲憑爾附書,投于我婿。"因以所吟詩系于燕足,燕徑飛至荊州任宗處。宗解書,得其妻所吟詩。見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傳書燕》。
1.宴飲。亦指宴席。燕,通"宴"。
2.宴飲時盛食品的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