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卷束﹐捆扎。
1.指被敵人利用的內部因由。
2.中醫以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過度﹑內傷臟氣為致病的"內因"。參閱宋陳無擇《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3.事物發展變化的內在原因,即事物內部的矛盾性。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
1.女眷方面的姻親。
1.到內殿謁見皇帝。因須由有關官員引領,故稱"內引"。
1.內心陰險狠毒。
1.謂天資穎悟。
1.官名。《周禮》天官的屬官,掌管王﹑后﹑世子的飲食和宗廟祭享用品。
2.借指宮廷中的膳食。
1.指任命為京官。
①國內的憂患內憂外患。②內心憂慮素小心畏忌,已內憂矣。③指母喪以內憂解職。
1.指國家內部的變亂和外來的禍患。亦泛指內部的糾紛和外來的壓力。語出《國語.晉語六》"不有外患,必有內憂。"
1.即女御。宮中女官。
2.侍女。
3.指內侍之官。
4.謂與婦人同房。
1.唐代禁苑中供使喚的雜役。
1.指中原地區。
1.皇宮內的庭園。亦指皇宮之內。
1.指皇宮內妃嬪所住的宮室。
2.佛家謂兜率天有內外二院,內院名善法堂,彌勒菩薩常居此說法。
3.里院。
4.指內三院。
1.官名。即中允。太子官屬。
1.蘊含的思想感情。
1.皇家作坊釀造的酒。即御酒。
1.唐王琚常參與重要政事,當時號"內宰相"。
1.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跟"外在"相對。
1.內藏。
1.人或動物的胸腔和腹腔內器官的統稱。內臟包括心﹑肺﹑胃﹑肝﹑脾﹑腎﹑腸等。
1.猶家生子兒。指奴仆的子女仍在主人家當差的。
1.《禮記》篇名。內容為婦女在家庭內必須遵守的規范和準則。
2.借指婦職﹑婦道。
1.住宅的內院。
1.國家向本國公民借的債。與"外債"相對。
1.國內戰爭。包括統治階級內部爭奪政權的戰爭和國內革命力量與反革命力量之間的戰爭。
2.指內部混戰。
3.內心斗爭。
1.舊時稱男主人為"掌柜的",稱主婦為"內掌柜"。
1.皇宮中的儀衛。
1.帝后巡幸游獵時所居的帳篷。
1.中醫學名詞。主要指發生于眼珠內部的疾病。
1.被皇帝召見。
1.不經過外朝,直接由宮中發出的皇帝的詔命。
1.光照室內;光照內部。
2.引申指內自省察。
3.謂姿質清朗。照,明。
1.指內結于君主的人。
2.秦漢內廷官署名,掌帷帳等用物。
1.宮中的珍貴食品。
1.古代王后所持象征權位的瑞玉。
2.境內腹地重鎮。
1.考證用語。指資料本身內部的證據。
1.國家內部的政治事務。
2.宮內的行政事務。
3.家政;家內的事務。
4.借指妻子。
1.體內臟器的疾病。對"外癥"而言。
1.指豪門的管家。
1.在宮中供職的合門祗候。祗候,東﹑西上合門的屬官。
1.妻子的弟兄的兒子。
1.內心正直。
2.在宮內值勤。宋梅堯臣有《七夕永叔內翰遺鄭州新酒言值內直不遐相邀》詩。
3.指服役于宮中的太監。
1.指嬪妃等在宮中所盡的職守。
2.指嬪妃。
3.指供職禁中,內參機要的朝廷重臣。
4.宋代稱樞密﹑宣徽三司使副,學士諸司以下為內職。參見《宋史.職官志序》。亦指內任京官。
1.皇帝的旨意。
2.皇后的懿旨。因皇后居宮內,故稱。
1.內心所想。
2.指入主朝廷的志向。
1.唐宋時稱由翰林學士所掌的皇帝詔令為"內制"。唐初,中書省設中書舍人,負責起草詔命,無內外制之分。至玄宗開元二十六年,始置翰林學士,掌內制;中書舍人只掌外制。
2.翰林學士的別稱。
1.古指對婦女進行的教育。
2.指家務或治理家務。
3.國內的政治。
4.指治理國政。
5.修身;約束自己。 6.指養生之道。
1.肛門內部粘膜上長的痔瘡。
1.舊指京官勢重,外官勢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