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亦作"屠牛吐"。
2.古齊國之善屠牛者。
1.亦作"犁庭"。
2.見"犁庭掃穴"。
1.亦作"犁庭掃穴"。
2.謂徹底摧毀敵對勢力。語本《漢書.匈奴傳下》"固已犁其庭,掃其閭,郡縣而置之。"
1.見"犁鶘"。
1.見"犁鋤"。
1.黎民百姓。犂,通"黎"。
1.見"犁軛"。
1.猶言犁牛之子。
1.神名。
1.黃鶯的別名。
1.黃鸝,黃鶯。
1.鳥名。即黃鸝。
1.黃鶯的別名。
1.割耳流血。表示心誠。
1.分別節制貌。
1.以刀劃面。古代匈奴﹑回鶻等族遇大憂大喪,則劃面以表示悲戚。亦用以表示誠心和決心。
1.謂酒不濃。
2.浮薄。
1.車飾下垂貌。
1.浮薄狡詐。
1.水波連綿貌。
2.形容文辭滔滔不絕。
1.流滴不斷貌。
2.指說話啰唆。
1.充盛貌。
1.形容水迅速流盡。
1.浮薄的風俗。
1.漓江與湘江的并稱。
1.籬笆。
2.捕河蝦用的竹具。
1.海石上生長的貝類。
1.《左傳.昭公二十四年》"嫠不恤其緯,而憂宗周之隕,為將及焉。"嫠寡婦;緯,織物的橫紗。謂寡婦不憂其緯少,而恐國亡禍及于己◇以"嫠不恤緯"用為憂國忘家之喻。
1.喻憂國心切。
1.寡婦和鰥夫。
2.單指寡婦。
1.寡婦自稱。
1.指寡婦的名節。
1.寡居。
1.沒有丈夫和沒有兄弟的人。泛指孤苦伶仃的人。
1.寡婦。
1.見"嫠不恤緯"。
1.喻憂國。
1.即琉璃燈。
1.水生白蒿。
1.亦作"?褷"。亦作"?襹"。
2.羽毛初生時濡濕黏合貌。褵,通"離"。
3.離披散亂貌。
1.亦作"?襹"。
2.見"褵褷"。
1.褵和帨。古代女子出嫁時的佩巾之類飾物。
2.借指女子的愛情。
1.謂敬事天命。
2.即治命。謂人臨終而神志清明時的遺命,與神智不清時的"亂命"相對。唐時避高宗李治之諱,改作"理命"。
1.謂處理細枝末節的事務。
1.辦理繳納。
1.治理政事的才能。
1.猶擺弄。
1.猶治平,升平。
1.一種齋祭亡魂的迷信儀式。舊俗人死后,生者每七天為之齋供一次,并請和尚誦經,四十九天中共行七次,稱為理七。最后一次叫"斷七"。
1.修理,修補。
1.從事理上得到寬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