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攤開底牌。比喻擺出事情的全部實況。
1.詩文的一種風格。謂清新奇妙的境界。唐司空圖《二十四詩品》有"清奇"一品。
2.美妙奇異。
3.清秀不凡。
1.天空中清明之氣。
2.引申為光明正大之氣。
3.猶冷靜,冷清。
4.猶清秀。
5.猶閑氣。
1.受糞之器,即俗謂馬桶之類。清,同"圊"。
1.謂清澈不深。
2.淺顯;不深奧。
3.指銀河。
1.清廉強干。
1.清靜,安靜。
1.清新奇巧。
1.清新挺拔。
1.清麗挺拔。
2.清越高昂。
3.清瘦俊逸。
1.清貴而切近。指清貴而接近皇帝的官職。
2.形容聲音清亮急切。
3.清晰準確;真切。
1.音調清雅的琴。
1.清廉勤懇。
1.對北齊太常少卿袁聿修的敬稱。
2.借指清白廉潔的官吏。
3.謂顯貴的官職。
1.清潔明澈貌。
2.猶言白白地。
3.清越。
4.清楚。
1.謂清凈謹慎,嚴守戒律。
1.冷清;冷落。
1.清涼貌。
1.方言。大清早。
1.指天空。
1.明凈爽朗的秋天。
1.指農歷九月九日重陽節。
1.指聲音清越的玉磬。
1.清新有力。
清瘦;消瘦清癯的面龐。
1.田間通水的溝渠。
1.純潔的人。
1.秀美的儀容。
1.清明溫和。
1.清涼柔和。
1.猶清脆。
1.清麗溫潤。
2.清涼滋潤。
3.清新柔和。
1.酒名。
1.瘦弱。
1.清雅散淡。
2.猶清曲。
1.亦作"清埽"。
2.清除;掃凈。
1.見"清掃"。
1.指瑟。瑟音清逸,故稱。
2.清新鮮明。
1.清靜幽深。
1.美好。
1.清新豐富。
1.商聲,古代五音之一。古謂其調凄清悲涼,故稱。
2.謂秋風。
1.隋時清樂名。
1.古代漢族的民間音樂,如漢相和歌。包括平調﹑清調﹑瑟調(即宮調﹑商調﹑角調)的歌曲,因稱清商三調。晉朝播遷,聲伎分散,其在南朝發展為江南吳歌﹑荊楚西聲。北魏孝文帝﹑宣武帝收集中原舊曲及吳歌﹑西聲,總稱為《清商樂》,以別于雅樂﹑胡樂。隋改稱清樂﹐設清商署掌管其事。唐武宗時有六十三曲﹐唐末僅存四十四曲。
1.樂府歌曲名。聲調比較清越,故名。據宋郭茂倩《樂府詩集》,分為《吳聲歌》﹑《神弦歌》﹑《西曲歌》﹑《江南弄》﹑《上云樂》﹑《雅歌》六類,前三類保存了部分南朝民歌。
1.古代樂曲名。指《清樂》中的《平調》﹑《清調》﹑《瑟調》。皆周《房中曲》之遺聲,漢世謂之三調。參閱《舊唐書.音樂志二》。
1.詞牌名。又名《關河令》等。《詞譜》卷四"古樂府有《清商曲》辭﹐其音多哀怨﹐故取以為名。周邦彥以晏詞有'關河愁思'句﹐更名《關河令》。"雙調﹐有四十二字﹑四十三字兩體。上下闋各四句﹐三仄韻。又《擷芳詞》亦別名《清商怨》﹐與此不同。
2.曲牌名。南曲入越調正曲。
1.清白高尚。亦謂高尚的節操。
1.清美。
清高美好彼其清劭足以抑貪污|幼服宗訓,流芬清劭。
1.見"清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