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語本《史記.儒林列傳》﹕"公孫弘為學官﹐悼道之郁滯﹑乃請曰﹕'丞相御史言……郡國縣道邑有好文學﹐敬長上﹐肅政教﹐順鄉里﹐出入不悖所聞者﹐令相長丞上屬所二千石﹐二千石謹察可者﹐當與計偕﹐詣太常﹐得受業如弟子。'"本謂應征召之人偕計吏同行﹐后遂以"隨計"指舉子赴試。
1.方言。稱猴子。
1.見"馬如游龍"。
1.蟲名。即馬陸。
1.見"馬辺"。
1.見"馬圉"。
1.亦作"馬圄"。
2.養馬的人。
3.即馬廄。
1.郁金的別名。
東漢大將。字文淵,扶風茂陵(今陜西興平東北)人。光武帝時任隴西太守,率軍擊敗羌人◇被封為伏波將軍。曾以男兒要當死于邊野,以馬革裹尸還葬”自誓,出征匈奴、烏桓◇以六十二歲高齡出征武陵五溪蠻”,病死軍中。
1.據《后漢書.馬援傳》載,建武二十四年,援年六十二,請求率兵出征武陵五溪蠻夷,光武帝念其老,未允。"援自請曰'臣尚能披甲上馬。'帝令試之。援據鞍顧眄,以示可用。帝笑曰'矍鑠哉,是翁也!'"遂遣援◇因以"馬援據鞍"為老當益壯,思建功業之典。
1.東漢馬援征服交趾,立銅柱以為漢南邊疆界的標志。見《后漢書.馬援傳》"嶠南悉平"李賢注引晉顧微《廣州記》◇因以"馬援柱"﹑"馬柱"為典實。
南宋畫家。字遙父,號欽山,祖籍河中(治今山西永濟),移居錢塘(今浙江杭州)。出身繪畫世家。光宗、寧宗時任畫院待詔。擅畫山水,多作一角半邊之景,人稱馬一角”。亦工人物、花鳥。與李唐、劉松年、夏圭并稱南宋四家”,有《踏歌圖》等存世。
1.養馬的苑囿。
1.養馬的院子。
1.東漢張奐任安定屬國都尉,聯合羌人擊敗匈奴,羌人頭領感恩而獻馬二十匹﹑金鑜八枚,奐對諸羌首領說"使馬如羊,不以入廄;使金如粟,不以入懷。"即以金﹑馬悉數歸還。事見《后漢書.張奐傳》◇因以"馬愿如羊"為官吏從政清廉之典。
1.偷馬賊。
2.指騎馬搶劫的盜匪。
1.一種小型的坐具。腿交叉,上面繃帆布或麻繩等,可以合攏,便于攜帶。
1.即螞蚱。蝗蟲。
2.即馬扎。
1.方言。窩棚。
1.即馬扎。
1.[英merchant]方言。經紀人;買辦。
1.謂騎馬作戰。
1.即馬床。編木制成的墊子,用以防馬受濕。
2.養馬的柵欄。
1.驛站。
1.馬蹄的角質皮。
2.馬蹄鐵。
1.車馬器仗。
1.《后漢書.馬融傳》"融才高博洽,為世通儒,教養諸生﹐常有千數……善鼓琴,好吹笛,達生任性,不拘儒者之節。居宇器服,多存侈飾。常坐高堂,施絳紗帳,前授生徒,后列女樂,弟子以次相傳,鮮有入其室者。"后因以"馬帳"指通儒的書齋或儒者傳業授徒之所。
1.晉文帝司馬昭之簡稱。
1.三國時蜀國大將馬超﹑趙云的并稱。
1.即馬刺。
1.馬韁。
1.見"馬政"。
1.東漢馬融與鄭玄的并稱。兩人皆為經學大師。
1.亦作"馬正"。
2.指我國歷代政府對官用馬匹的牧養﹑訓練﹑使用和采購等的管理制度。
1.古時騎馬的儀仗隊。
1.馬的價錢。
2.古代守衛京城﹑王府的騎兵。
1.周代官名。掌管買馬并評定馬的優劣及價值等。
2.泛指掌管馬價者。
1.大水蛭。蠕形動物。有眼五對,口緣有細齒,尾端有一吸盤。雌雄同體。棲于池沼田間,好吸人畜的血。
1.猶言魯魚亥豕。
明代文學家。字天祿,號東田,故城(今屬河北)人。成化年間進士。官至右副都御史,曾統兵鎮壓劉六劉七農民起義軍,因主張招撫,下獄死。能詩文,以寓言故事《中山狼傳》最有名。有《東田漫稿》。
1.指漢滕公夏侯嬰墓。
1.馬陸的別稱。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蟲五.馬陸》。
1.草名。莑之別名。根可制帚。
1.馬軍之主。
2.泛指古突厥﹑回紇。
1.見"馬援柱"。
1.亦作"馬撾"。
2.馬鞭子。
3.指鞭馬聲。
1.拴馬的木樁。
1.猶言人強馬壯。
1.比喻瞎忙亂。
1.馬駒。
2.方言。流氓惡霸的狗腿﹑幫手。
1.見"馬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