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迅速消滅。
1.道士的稱號。
1.見"金迷紙醉"。
1.金色的臉。
2.對他人面容的敬稱。
3.面子的敬稱。
4.指飾金的轡頭。
1.金礦之外露者。
1.金制的器皿。
1.見"金明池"。
2.如金之光明。
1.池名。池在宋京開封西鄭門西北。周圍約九里。
2.詞牌名。宋秦觀有《金明池》詞。雙調﹐一百二十字。前段十句﹐四仄韻﹔后段十一句﹐五仄韻。
1.唐時宮門名。金明門內為翰林院所在。
1.金屬器物上的銘文。
1.明燦如金的眼珠。多指鷹眸。
1.古神話傳說中的女神。俗稱西王母。
2.道教語。納金于鼎﹐以煉真丹﹐謂其金曰"金母"。
3.沙金中之大者。亦稱狗頭金。
1.舊時施刑所用金屬和木制刑具的總稱。金屬刑具如刀鋸斧鉞﹐木制刑具如捶楚桎梏等。
2.五行中的金與木。
1.深目。古時望遠之具。
2.謂黃金之目。古時方相鑄黃金為目﹐綴于面間﹐若后世之假面具﹐模擬兇惡可畏之狀﹐以驅逐疫鬼。
1.放置黃金的袋子。語本《史記.酈生陸賈列傳》﹕"﹝尉他﹞乃大說陸生﹐留與飲數月。曰﹕'越中無足與語﹐至生來﹐令我日聞所不聞。'賜陸生橐中裝直千金﹐他送亦千金。"
1.即鐃。古軍樂器名。"四金"之一。
2.打擊樂器。即鐃鈸。
3.指舞曲。
1.以水銀和金粉為泥﹐作封印之用。
2.用以飾物的金屑。
1.以水銀和金為泥作飾﹑用玉制成的檢。古代天子封禪所用。《太平御覽》卷五三六引晉司馬彪《續漢書.祭志》﹕"有玉牒十枚列于方石旁﹐東西南北各三﹐皆長三尺﹐廣一尺﹐厚七寸。檢中刻三處﹐深四寸﹐方五寸﹐有蓋﹔檢用金縷五周﹐以水銀和金為泥。"因指封禪所用的告天書函。
1.香爐的一種。爐蓋作狻猊形﹐空腹。焚香時﹐煙從口出。
1.金屬制的車剎。
1.指干支紀年中有庚或辛(如庚午﹑辛未)的年份。五行家認為庚﹑辛屬金。
1.指古代吐蕃等少數民族報急的使者。
2.對飛鳥的美稱。
1.指馬蹄形的金錠。
1.一些縣鎮﹑山川湖崗之名。舊時各地多有金精化為牛的傳說﹐因視為祥瑞﹐故以之為名。
2.古川陜間棧道名。蜀道之南棧﹐舊名金牛峽﹐故自陜西省勉縣而西﹐南至四川省劍閣縣之劍門關口﹐稱金牛道。自秦以后﹐由漢中入蜀者﹐必取道于此。
黃道十二星座之一。參看〖黃道十二宮〗。
清代書畫家、詩人。字壽門,號冬心、稽留山民、曲江外史等,仁和(今浙江杭州)人。1736年被舉博學鴻詞,未與試。其書法運筆扁方,豎輕橫重,自稱漆書”。學畫較晚,風格古拙淳厚。為揚州八怪”之一。善詩。著有《冬心先生集》。
1.古時指鐵制燭臺。
1.指服飾華麗的奴婢。
1.指神話傳說中的西王母。
1.珍貴如金的諾言。語本《史記.季布欒布列傳》﹕"楚人諺曰﹕'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
1.比喻國土完整。
1.金飾的浮漚釘。浮漚釘﹐門上裝飾的釘狀突起物。
1.金色的花。
獎牌的一種,獎給第一名榮獲~。
1.見"金盤"。
1.亦作"金柈"。
2.金屬制成的盤。(1)餐具『辛延年《羽林郎》詩"就我求珍肴,金盤膾鯉魚。"《南史.劉穆之傳》"及至醉飽,令廚人以金柈貯檳榔一斛以進之。"王闿運《采芬女子墓志銘》"金盤罷進,詎擘麻姑之脯。"(2)燭盤。唐岑參《陪群公龍岡寺泛舟》詩"紫鱗掣芳餌,紅燭燃金盤。"(3)承露之盤。《后漢書.陶謙傳》"大起浮屠寺,上累金盤,下為重樓。"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永寧寺》"剎上有金寶瓶,容二十五石。寶瓶下有承露金盤三十重。"唐韓偓《中秋禁直》詩"露和玉屑金盤冷,月射珠光貝闕寒。"(4)古代博具之一。唐李白《送外甥鄭灌從軍》詩之一"六博爭雄好彩來,金盤一擲萬人開。"
3.比喻日月。
1.金屬制成的馬鞍。
1.我國古代樂器統稱八音﹐即金﹑石﹑土﹑革﹑絲﹑木﹑匏﹑竹八類。鐘﹑鈴等屬金類﹐笙﹑竽等屬匏類。因以"金匏"泛指樂器。
1.指美酒。
1.亦作"金佩"。
2.襟帶上飾金的佩物。
1.飾金的馬韁繩。
1.銅制的盆。供注水盥洗之用。
2.比喻太陽或圓月。
1.同"金鎞"。
1.梵語kumbhīra的音譯。即鱷魚。
1.猶金鼓。
1.茶葉名。
1.舊時東北各地對日本帝國主義入侵時在當地發行或流通的各種日本紙幣的統稱。因1929年前日本為金本位制﹐故稱其紙幣為金票。
1.《舊唐書.后妃傳上.高祖太穆皇后竇氏》﹕"毅(竇后父)聞之﹐謂長公主曰﹕'此女才貌如此﹐不可妄以許人﹐當為求賢夫。'乃于門屏畫二孔雀﹐諸公子有求婚者﹐輒與兩箭射之﹐潛約中目者許之。"后以"金屏雀"為被人選中為婿之典。
1.泛稱精美的瓶狀容器。(1)汲器。《樂府詩集.舞曲歌辭三.淮南王篇》"后園鑿井銀作床,金瓶素綆汲寒漿。"唐黃滔《景陽井賦》"最堪惆悵,金瓶之咽處依然。"(2)酒器。南朝梁沈約《三月三日率爾成篇》"象筵鳴寶瑟,金瓶泛羽卮。"明常樓居《山坡羊.賞月》曲"銀屏,望嬋娟自在明。金瓶,盡狂夫自在傾。"
2.花瓶的美稱。
3.即金奔巴瓶。
1.猶言石沉大海。語本南朝齊寶月《估客樂》詩之二﹕"莫作瓶落井﹐一去無消息。"
長篇小說。明代蘭陵笑笑生著。作者姓名尚未確考。一百回。據《水滸傳》中武松殺嫂”一節敷衍而成。小說通過西門慶從發跡到暴死的經歷及其家庭的興衰榮枯,描繪出一幅明代社會生活的風俗畫卷。人物性格復雜豐富,語言生動傳神。但露骨的性描寫是本書的嚴重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