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侑酒的妓女。
1.典出宋邵伯溫《聞見前錄》卷七"華山隱士陳摶……常乘白騾,從惡少年數百,欲入汴州。中途聞藝祖登極,大笑墜騾曰'天下于是定矣。'遂入華山為道士。"后以"騎驢倒墮"形容太平之世。
1.同"騎驢索句"。
1.古酒名。
1.《新唐書.賈島傳》"當其苦吟﹐雖逢值公卿貴人,皆不之覺也。一日見京兆尹,跨驢不避,呼詰之,久乃得釋。"后因以"騎驢客"指苦吟的詩人。
2.指處境不佳的小官吏。
1.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七載"唐相國鄭綮雖有詩名,本無廊廟之望……或曰'相國近有新詩否?'對曰'詩思在灞橋雪中驢子上,此處何以得之?'蓋言平生苦心也。"后用為苦吟的典故。
1.同"騎驢索句"。
1.猶言大駕光臨。
1.供乘騎的馬。
2.乘馬。
1.月經帶的俗稱。
1.見"騎馬布"。
1.見"騎馬尋馬"。
1.橫跨。
1.《新唐書.李密傳》"﹝李密﹞聞包愷的緱山,往從之。以蒲韀乘牛,掛《漢書》一帙角上,行且讀。"后以"騎牛讀漢書"形容刻苦攻讀。
1.見"騎驢覓驢"。
1.騎馬隨從的奴仆。
1.如騎兵陣的云氣。
2.謂乘云氣飛行。
1.見"騎竹"。
1.猶言騎虎難下。
1.同"騎鶴上揚州"。
1.騎馬和射箭。
1.官署名。唐兩省皆有散騎常侍,故稱之為騎省。
2.指潘岳。語本晉潘岳《秋興賦序》"寓直于散騎之省。"
1.擅長騎術﹐從事賽馬競技的人。
1.擅長騎馬的人。
1.騎馬行進。
1.同"騎鶴上揚州"。
1.典出漢劉向《列仙傳.葛由》"葛由,羌人也。周成王時好刻木作羊賣之。一旦,乘木羊入西蜀。蜀中王侯貴人追之上綏山。綏山在峨眉山西南,高無極也。隨之者不復還,皆得仙道。"后以"騎羊"稱得道成仙。
1.相傳古代有五仙人騎五色羊執六穗秬來到廣州。見《太平寰宇記.嶺南道一.廣州》引《續南越志》◇因以"騎羊執穗"為詠廣州的典故。
1.指仙人。
1.駐扎騎兵的城邑。
1.驛站的車馬。借指乘馬傳遞公文或信件的人。
1.指乘馬傳遞文件或書信的人。
1.見"騎赤鯉"。
1.從上個月末下到下個月的雨。因跨兩個月,故稱。
1.乘云;駕云。
1.騎馬作戰。
1.比喻擅長某一技能的人,往往容易疏忽大意,反而遭致意外的失敗。語出漢袁康《越絕書.外傳記吳王占夢》"悲哉,夫好船者溺﹐好騎者墮,君子各以所好為禍。"
1.驛馬。借指乘馬傳送公文的人。
1.謂夾屎走。豬即豕;豕與屎諧聲。喻驚惶之至。
1.《后漢書.郭伋傳》"伋前在并州,素結恩德,及后入界,所到縣邑,老幼相攜,逢迎道路……始至行部,到西河美稷,有童兒數百,各騎竹馬,道次迎拜。伋問'兒曹何自遠來'。對曰'聞使君到,喜,故來奉迎。'"后因以"騎竹"為稱美州郡地方官吏施行仁政。
2.《后漢書.方術傳下.費長房》載費長房從仙人壺公入深山學道,后"長房辭歸,翁與一竹杖曰'騎此任所之,則自至矣。既至,可以杖投葛陂中也。'……長房乘杖,須臾來歸"◇因以"騎竹"指仙家出行。
3.見"騎竹馬"。
1.古時兒童常相與騎竹馬為戲,后因用作詠兒童生活與友誼的典故。
1.騎兵。
1.乘坐。
1.亦作"棊博"。
2.猶博弈。棋,圍棋;博,六博。
像棋盤上的棋子那樣散布。形容分布多而密星羅棋布|高爐棋布放霞光。
1.謂如對弈雙方所著棋子般交錯對峙。
1.亦作"棋布星陳"。同"棋布星羅"。
1.亦作"棋布星羅"。
2.像棋子般分布,像星星般羅列。形容多而密集。
1.亦作"棊炒"。
2.面粉制的一種食品。
1.下棋的對手。
1.亦作"棋處"。
2.如棋子一樣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