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靠在車前橫木上。
2.《史記.袁盎晁錯列傳》"盎曰'臣聞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百金之子不騎衡。'"裴髎集解引如淳曰"騎,倚也♀,樓殿邊欄榡也。"司馬貞索隱引韋昭曰"衡,車衡也。騎音倚,謂跨之。"按,"騎衡"后作"倚衡",有兩解,一解據如淳說,謂倚靠在樓殿邊欄干上。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渭水三》引袁盎曰"臣聞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百金之子立不倚衡。"北齊顏之推《觀我生賦》"繄深宮之生貴,矧垂堂與倚衡。"唐劉禹錫《觀市》"是日倚衡而閱之,感其盈虛之相尋也速,故著于篇云。"一解據韋昭說,謂跨在車前橫木上。
1.見"牚距"。
1.象聲詞。
2.杰出貌。
1.象聲詞。多指弦樂聲。
1.猶琤琤。杰出貌。
1.象聲詞。
1.聲音清脆貌。
1.象聲詞。
1.高傲放達。
1.高傲放誕。
1.亦作"憆很"。
2.驕倨兇狠。
1.見"憆佷"。
1.傲慢輕忽。
1.謂以高傲的態度對待。
1.高傲不羈。
1.傲慢,輕慢。
1.驕倨兇狠。
1.高傲自負之民。
1.謂恃才而賣弄不恭。
1.高傲貌。
1.謂高傲自負。
1.張目直視。茫然不知所措貌。
1.高傲自負,輕視世人。
1.驕倨自負,輕視他人。
1.沖撞。
1.見"塵寰"。
1.亦作"塵阛"。
2.人世間。
1.猶塵妄。佛教以塵世為虛幻,故有此語。
1.灰塵,塵土。
1.猶污穢。
2.污染,玷污。
3.用作謙詞。
1.塵積昏暗。
1.猶塵俗;污穢。
1.猶言塵俗的心計與意念。
1.見"塵跡"。
1.塵事的束縛。
1.人間。
1.佛教稱一世為一劫,無量無邊劫為塵劫◇亦泛指塵世的劫難。
1.塵土和草芥。比喻輕微不足道。亦指被廢棄之物。
1.佛教以色﹑聲﹑香﹑味﹑觸﹑法為六塵。為十八界之一科。六塵所構成的虛幻世界叫塵界。
1.世俗的胸襟。
1.原為佛教語。佛教以色﹑聲﹑香﹑味﹑觸﹑法為六塵,因稱現實世界為"塵境"。
1.微塵細流。猶言涓埃。喻微薄(之力)。
1.出現在近地氣層中的漏斗狀塵沙﹑旋風。范圍小,消失快。常見于春夏午后的干燥地面。
1.謙詞。猶言渴望。
1.凡俗之人。
1.塵埃。亦以喻人間。
1.猶塵世。
1.謙詞。猶言有污尊目。意謂請對方閱看。
1.佛教徒謂世俗事務的煩惱。
2.泛指事務勞累或旅途勞累。
1.佛教語。指煩惱﹑惡業的種種束縛。
2.世俗事務的牽累。
1.謂塵世的羈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