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搖動或移動的樣子。
2.呼吸急促貌。
1.侵蝕破壞。
1.咬嚼。
1.啃咬。比喻破壞或折磨。
1.咬梨子。古代勸諭部屬同心同德的一種方式。表示內部離異,則國力如梨之脆弱,易為敵人所乘。
1.咬嚼。
2.引申為侵蝕。
1.缺口,鋒刃破缺。
2.傳說中的上古賢人。隱居不仕。
3.借指隱士。
1.咬死。
1.侵蝕,虧缺。
1.咬嚼。比喻折磨。
1.咬嚼。
2.比喻折磨。
1.傳說中的獸名。
1.良馬名。
1.比喻痛苦至極。
1.謂嚼雪以止渴充饑。常比喻生活極端艱苦而堅貞不屈。
1.形容極端誠信。
1.啃咬。比喻折磨。
1.啃咬,咬嚼。
1.咬吞氈毛充饑。常用以比喻堅貞不屈。典出《漢書.蘇武傳》。
1.咬斷。
1.咬指頭。形容極為痛心。
2.晉干寶《搜神記》卷十一"曾子從仲尼在楚而心動,辭歸問母。母曰'思爾嚙指。'孔子曰'曾參之孝,精感萬里。'"《后漢書.蔡順傳》"順少孤,養母。嘗出求薪,有客卒至,母望順不還,乃噬其指,順即心動,棄薪馳歸。"李賢注"噬,嚙也。"后用"嚙指"表達母親對兒子的渴念和兒子對母親的孝思與眷顧。
1.古代武術名。咬住對方射來的箭鏃。語本《酉陽雜俎續集.貶誤》引唐張鷟《朝野僉載》"隋末有昝君謨善射……有王靈智學射于謨,以為曲盡其妙,欲射殺謨,獨擅其美。謨執一短刀,箭來輒截之。唯有一矢,謨張口承之,遂嚙其鏑。笑曰'學射三年,未教汝嚙鏃法。'"
1.古代傳說善射者以口接箭防身的技藝。
1.形容低鳴。
1.啰嗦。
1.口動貌。
1.多言。
2.形容聲音輕細。
1.猶言吞吞吐吐。
想說而又吞吞吐吐的樣子口將言而囁嚅。
1.比喻見識淺陋。
1.附耳輕語。
1.形容高下顛簸。
2.形容文字奇崛。
3.高峻的山。
1.危貌。
1.徘徊不進貌。
1.徘徊停留。
1.跳行貌。
1.謂拔除白發和白須。
1.鑷鬢。
1.猶今之理發師。
1.猶今之理發店。
1.用鑷子拔除。
1.一種含鎳的金屬貨幣。多為輔幣。
1.含鎳的合金鋼。具有較高的強度﹑硬度﹑韌性﹑可塑性﹑耐蝕性等。用于制造承受高負荷的機件﹑耐高溫的零件﹑電阻﹑武器等。
一種新型的蓄電池。其正極為氧化鎳,負極為鎘。兩極用隔膜分開,以氫氧化鉀溶液為電解液,電動勢為12伏。由于鎳、鎘兩電極有良好的充、放電可逆性,鎳鎘電池充放壽命大于五百次,但鎘對人和環境有污染,所以是密封的。具有體積小、質量小、可在任意位置工作等優點。
1.一種電熱絲。由鎳﹑鉻﹑鐵﹑錳及鋁﹑硅﹑碳﹑硫等雜質合金拉成。具有較高的電阻率和耐熱性。是電爐﹑電烙鐵﹑電熨斗等的電熱元件。
1.顳颥部的頭骨。位于頂骨的下方,形狀扁平。
1.頭部的兩側靠近耳朵上方的部位。
2.口腔動時面部肌筋牽動狀。
3.針灸穴位腦空的別稱。
1.追捕。
1.跟隨。
2.猶言躡手躡腳。
1.借指旅程。
1.謂穿鞋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