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搜括錢財。
1.傳奇中的人名。傳說唐大和年間﹐書生文簫中秋日游鍾陵西山游帷觀﹐遇見一美麗少女﹐口吟"若能相伴陟仙壇﹐應得文簫駕彩鸞。自有繡襦兼甲帳﹐瓊臺不怕雪霜寒。"雙方相互愛慕﹐忽有仙童到來宣布天判"吳彩鸞以私欲而泄天機﹐謫為民妻一紀。"兩人遂成夫婦﹐后來雙雙騎虎仙去。見唐裴铏《傳奇.文簫》。
1.文章中不恰當的詞句。
1.飾以彩畫的臺榭。
1.為文之用心。
2.指文章或文思。
3.指南朝梁劉勰的專著《文心雕龍》。
古代文學論著。南朝梁劉勰撰。書寫成于齊末,共十卷五十篇,分上、下編。書中對前代文學作了全面總結,系統論述了文學中的一些重要問題,肯定了文學創作中的發展變化現象,強調了文學與政治、社會的關系。它使中國古代的文學批評理論進入到系統完整的新階段,是文學批評史上的杰作。
1.比喻文運亨通。
1.文章與德行。
2.謂僅有虛文下達。
1.詩文的形式。
1.即銀杏。俗稱白果樹。木質紋理堅密﹐是建筑和手工業的高級用材。
2.詩詞中常用以指代文杏做的木梁。
1.文學的才能;愛文的天性。
1.猶文豪。
1.禮樂教化大行而武力征伐偃息。謂天下太平。
1.美穗。喻美才。
2.文雅秀麗;文弱纖秀。
1.刺繡華美的絲織品或衣服。
2.猶刺繡。
3.辭藻華麗。
1.官署名。宋置﹐屬少府監。
1.習文的學校。序﹐學校。
1.見"文溆子"。
1.亦作"文敘子"。
2.樂曲名。唐代俗講僧文溆(或作文敘﹑文淑)善吟經﹐講唱變文﹐聲音婉轉動人。因效其聲調﹐制成樂曲﹐故名。
1.指文教禮樂之事。
1.華美的車子。
2.用彩畫雕飾欄桿和門窗的走廊。
1.指孔子。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封孔子為文宣王。
總集名。南朝梁蕭統(昭明太子)編選,世稱《昭明文選》。三十卷(后李善注析為六十卷)。分三十八類,選錄先秦至梁代的詩文辭賦及較有文采的史論傳贊等共七百余首(篇),收錄作家一百三十余家,是中國現存最早的詩文總集。
1.宋代俗語。謂熟讀《文選》﹐考取秀才有望。
1.樓名。一在湖北省襄陽縣。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建。統集劉孝威﹑庾肩吾等十余人﹐于此輯《文選》﹐故名。一在江蘇省揚州市。舊謂蕭統讀書處。或言非是﹐乃隋曹憲故居﹐憲以《文選》教授生徒﹐故名所居巷為文選巷﹐樓為文選樓。清阮元居文選巷﹐建樓五間﹐題名隋文選樓﹐用以藏書﹐所輯書名《文選樓叢書》。
1.巷名。在江蘇省楊州市。隋曹憲以《文選》教授生徒﹐故稱其所居之巷為文選巷。參見"文選樓"。
1.研究《文選》之學。
以語言為手段塑造形象來反映社會生活、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種藝術。起源于人類的生產勞動。最早出現的是口頭文學,一般是與音樂聯結為可以演唱的抒情詩歌。最早形成書面文學的有中國的《詩經》、印度的《羅摩衍那》和古希臘的《伊利昂紀》等。歐洲傳統文學理論分類法將文學分為詩、散文、戲劇三大類。中國先秦時期將以文字寫成的作品都統稱為文學,魏晉以后才逐漸將文學作品單獨列出。現代通常將文學分為詩歌、小說、散文、戲劇四大類別。
指五四時期反對舊文學、提倡新文學的文學思潮和文學運動。1917年胡fc2fL岢鑫難Ц母鎦髡牛后陳獨秀正式提出文學革命”口號。1918年魯迅發表小說《狂人日記》,標志著新文學在內容和形式上真正的革新。
1.從事文學創作或研究的專門家。
關于文學的本質、特征、發展規律、社會作用等一系列的基本原理、原則。由文藝理論家運用一定的觀點,對文藝運動、文藝創作和文藝批評的實踐加以總結而形成。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和傾向性。
運用一定的觀點和標準對作家、作品、文學現象所作的評論。由于文學作品和文學現象的復雜性,文學批評可以采用歷史的、道德的、美學的、心理的等多種不同的研究方法。
清末湖北革命團體。1911年1月由振武學社改組而成,蔣fc2eN淙紊緋ぁ=柩芯課難А蔽名,在新軍中開展革命活動,吸收社員五千余人◇與共進社組成起義領導機關,發動了武昌起義。
研究文學的歷史現象及其發展規律的科學。根據不同國別、地域、民族及不同時期、不同體裁等分類標準,可分為國別史(如中國文學史)、世界或地區史(如世界文學史、歐洲文學史)、通史或斷代史(中國現代文學史)、民族史(如蒙古族文學史)、分體史(如中國戲曲史)等。
在一定歷史時期內,作家群在相同或相近的世界觀、美學觀指導下所形成的文學思想潮流。在每一歷史時期,往往都有一種占主導地位的文學思潮,如歐洲16世紀末至17世紀的古典主義、18世紀末至19世紀的浪漫主義、批判現實主義等。在同一文學思潮影響下,又有各種文學傾向和流派。
文學團體。1921年由周作人、沈雁冰、葉圣陶等十二人創立于北京。提倡為人生而藝術的文學主張,注重文學創作和介紹西方文學,尤其是俄國和東歐文學。主辦《小說月報》、《詩》等刊物。1932年《小說月報》停刊后,活動基本停止。
1.文學作品里所用的語言。它以民族共同語﹐特別是人民群眾生動的口頭語言為基礎﹐經過作家加工﹑提煉而形成﹐富于形象性和藝術感染力。
2.即標準語。參見"標準語"。
1.隋唐至明文武官員受勛者稱勛官。始于北周獎勵作戰有功的戰士﹐后漸及朝官。至唐定制自上柱國至武騎尉凡十二轉。明時文勛十級﹐武勛十二級﹐已僅成具文。
產生于先秦,通用到近代的以古漢語為基礎的書面語。具有詞匯豐富、精練的特點,但因脫離大眾語言,逐漸為白話取代。
1.用別于白話的古漢語書面語寫的文章。
1.有文才德行的人。
1.見"文艷"。
1.證明身份的文書。
1.文章的光焰。
1.見"文燕"。
2.刻鏤彩飾成燕形。
1.圖案華美的毛織品。
1.亦作"文訞"。
2.封建時代對違反正統思想的文章或作者的蔑稱。亦指以文章蠱惑人心的人。唐李肇《唐國史補》卷下有《敘近代文妖》"近代有造謗而著《書雞眼》《苗登》二文﹐有傳蟻穴而稱李公佐《南柯太守》﹐有樂妓而工篇什者成都薛濤﹐有家童而善章句者郭氏奴﹐皆文之妖也。"
1.見"文妖"。
1.有文彩的美玉。
1.傳說中的魚名。
1.指日月星辰。以文彩光耀﹐故稱。
2.文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