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研究以《公羊傳》解釋《春秋》的學問。《公羊傳》﹐即《春秋公羊傳》﹐或叫《公羊春秋》。相傳為戰(zhàn)國齊人公羊高所著﹐專門闡釋《春秋》。最初只有口頭流傳﹐漢初才寫成書『何休作《春秋公羊解詁》十一卷﹐多發(fā)明《春秋》微言大義﹐大張"三世"(據(jù)亂世﹑升平世﹑太平世)之說﹑又好引讖緯。唐徐彥為之疏﹐其《公羊傳疏》引戴宏序﹐說是由景帝時公羊壽和胡母生(子都)"著于竹帛"。它是今文經(jīng)學的重要經(jīng)籍﹐盛行于漢武帝﹑宣帝之間。但自王莽時古文經(jīng)大盛﹐《公羊傳》漸少人研究。清代莊存與﹑劉逢祿﹑龔自珍﹑魏源﹑康有為等﹐力主復興今文學﹐以《公羊傳》"微言大義"說經(jīng)﹐議論時政﹐對當時學術界影響很大。參見"今古文學派"。
研究生物遺傳和變異規(guī)律的科學。主要研究遺傳物質的本質、傳遞和遺傳信息的實現(xiàn)。對選擇和培育動物、植物、微生物等優(yōu)良品種,以及醫(yī)學、優(yōu)生學的實踐有重要意義。
1.遺忘和差錯。
1.丟失鞭子。比喻喪失政權。
1.猶遺骸。
1.見"遺辭"。
1.古祠。
1.亦作"遺詞"。
2.指前人留下的言論。
3.指前代或前人留下的詞章。
1.指留下的名帖。
1.猶賞賜。
1.破舊的村莊。
1.遺留;留存。
2.指保存下來的前代遺跡或遺物。
1.遺漏和錯誤。
2.指棄置的磨刀石。
1.失掉大的。
1.謂賦予重大艱難之任。
1.指白帶。
1.拋棄清除。
1.指廢棄的刀子。
1.指前人留傳下來的思想觀點﹑政治主張﹑治理方法等。
2.猶言失去道義。
1.指前人留下的德澤。
2.謂留下德澤。
3.指棄置未用的賢德之人。
1.見"遺德余烈"。
1.指先人留下的德澤和功業(yè)。
1.指剩馀的酒。
1.空馀的土地。
2.指言語或行動中留下的可回旋的地步。
1.指前代遺留下來的典章制度。
2.謂遺闕或違背典章制度。
1.指古代留下的宮殿。
1.指前代留下的曲調。
1.指殘留的蟻垤。
1.殘存的城堞。
1.經(jīng)歷世變的老年人。
1.指因戶籍遺漏登記而未曾交賦稅﹑服徭役的壯丁。
1.猶馀痛。
1.指前朝都城。
1.謂留下有毒之物。
2.喻指過去遺留下來的有害的思想﹑風氣等。
3.猶加害;使人受毒害。
1.指前人遺留下來的信件。
1.指斷墻殘垣。
1.猶遺緒。
1.猶言遺亡缺失。
1.猶棄置。
2.遺落;丟失。
1.猶言排泄屎尿。
1.指殘花。
1.前人留傳下來的恩惠。
1.前人遺留下的恩德功業(yè)。
1.見"遺簪墮珥"。
1.見"遺簪墮珥"。
1.見"遺簪墮珥"。
1.亦作"遺法"。
2.前代遺留下來的典章法則。
3.留傳下來的方式﹑方法。
4.指前代傳下的法書和書法藝術準則。
5.指前代傳下的佛法。
1.指前人遺留下來可作楷模的法式﹑規(guī)范﹑標準等。
2.猶遺像。
1.指寒冬季節(jié)百花凋謝后遺留下來的香花芳草,如蘭花﹑菊花﹑梅花等。
2.遺留的芳香。
3.比喻前人留下的盛德美名。
4.猶遺墨。
1.即延涼室『武帝之室名。
1.指遺逸散失之人事和物件。
2.指棄置未用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