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唐宋詞曲術語。唐代絕句多配樂歌唱。歌唱常用和聲﹑散聲﹑偷聲等方法以調節曲調的抑揚緩急。偷聲,即在一句中偷去一字。如唐張志和《漁歌子》詞第三句"青箬笠,綠蓑衣",劉禹錫《瀟湘神詞》第一句"斑竹枝,斑竹枝",都是把七字句省去一字,分為三字二句。因而偷聲﹑減字常連用。宋楊無咎《雨中花令》詞"換羽移宮﹐偷聲減字﹐不顧人腸斷。"清金農《五月二日吳孝廉瀚上舍濂招飲……醉成此詩》"君家兄弟工譜曲﹐減字偷聲皆樂録。"又古人依譜填詞,雖有一定格式,但在聲腔上仍可自由伸縮。如《木蘭花》上下闋原是各押三個仄韻,后來填詞者不但把上下闋的第三句各減去三字,并且將三﹑四兩句的仄韻改為平韻,就好象這個平韻是從別處偷取來的,所以叫偷聲。新調《木蘭花》因而另名《偷聲木蘭花》。
2.形容暗地小聲說話。
1.亦作"片餉"。
2.片刻。
1.孤石;一塊石頭。
2.指石碑。
3.指片狀的石料。
1.片刻。
1.同"片瓦無存"。
1.指零碎不全的佚文軼事。
1.片帆﹐孤舟。
2.一張坐席。言其狹小。
1.見"片晌"。
1.少許;些微。
1.簡短的文字或語言。
2.指少許不和之言。
1.同"片言只字"。
2.指少量的幾句話語。
1.少量的文字。
1.一片影子;孤獨的身影。
1.傳說中神馬吉光的小片毛。喻指殘存的少量珍貴品。
1.陣雨;局部地區降落的雨。
1.比喻群賢之一。
1.弦月。
2.一片月光。
1.極少的云。
1.小簡﹐短信。
1.一小張紙。
2.指簡短的文字。
3.指便條。
1.猶片言只字。
1.猶言一點點;少量;短暫。
2.泛指扁薄狀物體。
3.指衣裳。
4.指名片。
5.方言。指腳掌。
1.方言。謂小塊荒地。
1.猶只字。
1.偏護一方。
1.在幾個人或幾件事物中特別喜愛或單單喜愛其中的一個或一件。
2.指所偏愛的人或物。
1.狹窄。
謂王朝不能統一全國而茍安于一方偏安一隅|偏安小朝廷|漢賊不兩立,王也不偏安。
1.偏執昏憒。
1.斜岸。
1.謂固執,不順從。
1.指偏據一方而稱王。
1.記錄逸文瑣事的書。
1.邊遠小國。
1.偏旁。
2.不正。指旁門左道。
1.特別珍愛。
1.謂已先喝酒。
1.謂占先享用。
2.謂已先進食。
1.謂占先享用。
1.偏袒親近。
1.邪僻不正。
1.偏激執拗。
1.偏將,裨將。將佐的通稱。
1.偏邪不正。
1.偏執而有所蔽;偏執不明。
1.謂行為邪僻,器量狹窄。
1.側重于辨析。
1.邊遠地方的長官。
1.見"偏駁"。
1.腳有毛病,走起路來身體不平衡。
1.怪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