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水中小洲或水邊平地。
1.敗壞教化和風俗。
傷心悲哀思念故鄉,暗自傷懷。
1.受傷。
1.深悔。
1.傷神,傷心。
1.因受創傷而造成的疾病。
1.病人。
1.見"傷化敗俗"。
1.悲傷感嘆。
1.憂思今日。常用以表達對現狀的不滿。
1.見"傷筋動骨"。
1.亦作"傷斤動骨"。謂身受重傷。
2.比喻對事物整體作大改大動。
1.語出《左傳.襄公三十一年》"子皮欲使尹何為邑。子產曰'少,未知可否。'子皮曰'愿,吾愛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學焉,夫亦愈知治矣。'子產曰'不可……子有美錦,不使人學制焉,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而使學者制焉,其為美錦,不亦多乎?僑聞學而后入政,未聞以政學者也。若果行此,必有所害。'"后因以"傷錦"謂不熟習政事而出任職官必將貽誤公務。
1.因飲酒過度而致病。
1.沮喪,委靡不振。
1.受傷跌倒。喻遭受挫折。
1.三夏。
1.舊時儀仗行列中所用的傘蓋。傘邊有二層﹑三層之分,三層品級高于二層。
1.見"三檐青羅傘"。
1.見"三檐青羅傘"。
1.三層傘蓋﹑四馬并駕的車。為古代貴官之車乘。
1.有三個槍眼的一種火器。
1.道教謂三種不忍食的動物,即雁﹑狗﹑烏魚。
1.三次宴會。燕通"宴"。
1.《易》八卦中的《干》卦,由三陽爻構成,故亦以"三陽"指《干》卦。
2.古人稱農歷十一月冬至一陽生,十二月二陽生,正月三陽開泰,合稱"三陽"。
3.指春天。也指農歷正月。
4.中醫謂太陽﹑少陽﹑陽明三經脈為三陽。
5.晉張載字孟陽,張協字景陽,張亢字季陽,合稱"三陽"。 6.唐代宮殿名。
1.見"三陽開泰"。
1.中醫術語。
1.指晉朝楊駿﹑楊珧﹑楊濟。
2.指唐代楊憑﹑楊凝﹑楊凌。
3.指明朝的楊士奇﹑楊榮﹑楊溥。
1.謂養福﹑養氣﹑養財。
1.指唐白居易所作的《朱藤謠》﹑《蟠木謠》﹑《素屏謠》。
1.三個重要方面。
2.道家謂耳﹑目﹑口為三要。
1.指日﹑月﹑星。
1.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的略稱。
1.佛教語。指身業﹑口業﹑意業。佛教認為造業將引生種種果報。
2.佛教語。指善業﹑惡業和無記業(即非善非惡之業)。
1.三世。
2.指薺﹑葶藶﹑菥蓂三種野菜。
3.猶言三杯。
節肢動物門的一綱。古生代非常繁盛,至中生代完全絕滅。體形扁寬,大多為卵形或橢圓形。背上有兩條縱溝,把身體縱分為三葉,因而得名。生活在海中,多數營底棲生活,少數潛伏在泥沙中或過漂游生活。廣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古生代地層中。
1.傳說中的天一﹑地一﹑太一三神。
2.道家語。指由精﹑神﹑氣三者混而為一之道。
3.指基督教所宣稱的三位一體之說。
1.一九二六年三月十二日,馮玉祥所部國民軍與奉系軍閥作戰,日本帝國主義出動軍艦支持奉軍,炮擊國民軍,并聯合英美法意等國,于十六日以最后通牒向北洋政府提出撤除大沽口國防設備等無理要求。三月十八日,北京各界人民激于愛國義憤,在天安門集會抗議,會后結隊赴段琪瑞執政府請愿,要求拒絕八國通牒,段竟令衛隊開槍射擊,當場死傷二百余人。是為"三一八慘案"。
1.猶言三番五次。
也稱三整一律”。一種關于戲劇結構的理論。規定劇本創作必須遵守時間、地點和行動的一致,即每劇限于單一的故事情節,事件發生在一個地點并于一天之內完成。法國古典主義戲劇家大都嚴格遵循。18世紀以后,三一律受到浪漫主義作家的反對,并逐漸被沖破。
1.珠算口訣之一。俗用以表示三者平均分配之意。
1.梵文tricīvara的意譯。佛教比丘穿的三種衣服。一種叫僧伽棃,即大衣或名眾聚時衣,在大眾集會或行授戒禮時穿著;一種叫郁多羅僧,即上衣,禮誦﹑聽講﹑說戒時穿著;一種叫安陀會,日常作業和安寢時穿用,即內衣。亦泛指僧衣。
1.指古名醫矯氏﹑俞氏﹑盧氏。《列子.力命》"季梁得疾,七日大漸……終謁三醫一曰矯氏,二曰俞氏,三曰盧氏,診其所疾。"后泛指良醫。
1.指卿﹑大夫﹑士。以其皆為君所揖禮,故云。
1.古代迎賓之禮。
1.禮之三儀。
2.謂天﹑地﹑人。
3.觀察天文的儀器,即黃道儀。唐天文學家李淳風設計制造。表里三重,狀如十字,由六合儀﹑三辰儀﹑四游儀三部分構成,銅質。貞觀七年制成,置于凝暉閣,用以測候,已亡失。見《新唐書.天文志一》。
1.古代居住在浙江東南沿海的三個部族,是百越的一支。
1.《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趙使者既見廉頗,廉頗為之一飯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馬,以示尚可用。趙使還報王曰'廉將軍雖老,尚善飯。然與臣坐,頃之三遺矢矣。'趙王以為老,遂不召。"后以"三遺矢"指體弱多病。
1.夏﹑商﹑周三代行灌祭時所用的三種酒器。
1.謂三度或多次罷官。語出《論語.公冶長》"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