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①研究、考證法帖的源流、摹刻優劣、拓本先后以及書跡真偽和文字內容的學問。②崇尚法帖的書法派別。與碑學”相對。即推崇魏晉唐宋各書法名家書風體系的學派。碑學興起后,有人稱碑學為北派,帖學為南派。
1.馴服。
1.和順堅毅。語本《書.皋陶謨》"擾而毅。"
1.擾民惹怨。
1.擾亂;混雜。
1.安定﹐治理。
1.擾亂破壞。
1.擾亂蠱惑。
1.搗亂破壞。
1.煩擾。
1.柔弱貌。
1.方言。形容說話辦事不直截了當。
2.方言。形容言語﹑事情曲折費思索。
1.見"繞朝策"。
1.春秋晉大夫士會因事奔秦,為秦所用。晉人患秦之用士會,乃使魏壽馀偽以魏叛而入秦,誘士會返晉。計得逞,士會欲行,秦大夫繞朝贈之以策,曰"子無謂秦無人,吾謀適不用也。"按,策有二義,一為策書,即簡策之策;一為馬檛,即鞭策之策『服虔主前一義,晉杜預主后一義。見《左傳.文公十三年》杜預注﹑孔穎達疏◇以"繞朝策"喻指有先見的謀略。
1.方言。纏繞。
2.方言。糾纏。
3.方言″騙。
1.不走最直接的路,改由其他途徑迂回過去。
1.宋代大朝會時,廷下禁衛高聲山呼,響聲如雷,稱為"繞殿雷"。
2.科舉時代,進士錄取后,皇帝召見,按甲第唱名傳呼,稱"臚傳",亦稱"繞殿雷"。
3.琵琶的別名。
1.回旋纏結。
1.不順口。
1.《列子.湯問》"昔韓娥東之齊,匱糧,過雍門,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繞梁欐,三日不絶。"后遂以"繞梁"形容歌聲高亢回旋,久久不息。
2.古琴名。
3.古樂器名。形似箜篌,今已失傳。
1.繚繞,盤旋圍繞。
1.古地名。在今陜西省。以地勢險要著稱◇常用以代指險固之地。
2.指環繞下注之水。
1.糾纏貌。
2.回環旋轉貌。
1.猶棘手。
1.說話﹑做事不直截,來回兜圈子。
1.亦作"繞灣子"。
2.比喻不照直說話而采取迂回﹑婉曲的說法。
3.散步;隨便走走。
1.見"繞彎兒"。
1.陷入羅網。
1.圍繞膝下。多用于形容子女侍奉父母。
1.繞道襲擊。
1.繞著道走。
2.環繞著走。
1.謂避開捷徑走迂回曲折的遠路。
1.繞道而過。
1.見"繞指柔"。
1.《文選.劉琨詩》"何意百煉剛,化為繞指柔。"呂延濟注"百煉之鐵堅剛,而今可繞指。自喻經破敗而至柔弱也。"后因以"繞指柔"比喻堅強者經過挫折而變得隨和軟弱。
2.用以形容柔軟之極。
1.謂不走直接的路,改由較遠的路過去。
1.指臚傳之聲。宋以來進士殿試后,依甲第唱名上殿召見,稱臚唱﹑臚傳。傳唱者聲音宏亮如雷,故稱。
2.琵琶的別名。
1.環繞著佛或佛像兜圈子。佛教以此表示對佛的敬信之情。
1.亦作"繞梁"。
2.典出《列子.湯問》"昔韓娥東之齊,匱糧,過雍門,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繞梁欐,三日不絶,左右以其人弗去。"晉張華《博物志》卷三引作"遶梁"◇以"遶梁"謂歌聲優美,令人長久難忘。
1.指優美動聽而令人長久難忘的歌聲。
1.環繞玩耍。
2.引申為玩弄。
1.盤旋往復貌。
1.謂古代將盛裝金銀或錢幣的布袋盤繞在腰間。
2.圍繞身體。
1.纏繞捆束。
1.謂幼孩環繞于父母膝下,即依附于父母的意思。
1.猶環繞。
1.形容金屬物件柔軟得可以纏繞在手指頭上。
1.見"遶指"。
1.見"遶梁"。
1.見"遶梁歌"。
1.猶曲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