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天子的御苑。
2.星名。
1.猶鳣堂。
1.鳣魚穴居的洞穴。
1.學校。
1.講堂。
1.發端,開始。
1.引起事故;鬧事。
1.一年之始。舊指陰歷正月。
1.謂始建功業。臺,星名,古以"三臺"與三公相應。
1.始新。謂新的開始。
1.見"肇釁"。
1.初起;始興。
1.開始祭祀。《詩.周頌.維清》"維清緝熙,文王之典。肇禋,迄用有成,維周之禎。"毛傳"肇,始;禋,祀也。"一說,禋,當作西土,乃西土二字誤合之垔,后人又加示旁。周在西方,故稱。肇西土,言文王開辟周國土地。見高亨《詩經今注》。
1.疆界。
2.劃分。
1.《詩.周頌.小毖》"肇允彼桃蟲,拚飛維鳥。"鄭玄箋"肇,始;允,信也。"后遂以"肇允"為始信之意。南朝宋謝瞻《于安城答靈運》詩"肇允雖同規,翻飛各異?。"南朝梁任昿《劉先生夫人墓志銘》"籍甚二門,風流遠尚。肇允才淑,閫德斯諒。"唐劉禹錫《復荊門縣記》"其肇允經營,實王孫昌夔居荊以表之,命行名建而締構之弗暇。"一說,肇為發語詞。參閱楊樹達《積微居小學述林.肇為語首詞證》。
1.謂始建。
1.創制。
1.始于。
1.謂始出。
1.傳說中一種赤色的鱉。能吐珠,又稱珠鱉。
1.亦作"頳膚"。
2.指赤色的外皮或表層。
1.臉紅。
1.肩頭因負擔重物而發紅。
1.指朱草。一種紅色的草,古以為祥瑞之物。
1.亦作"頳柯"。
2.紅色的枝條。
1.赤色鯉魚。
2.指傳說中仙人所騎的神魚。
1.亦作"頳鱗"。
2.魚的赤色鱗片,亦指鱗片赤色的魚。
1.喻荔枝﹑柿子一類紅色圓形果實。
1.古代某些少數民族以赤色涂臉,謂之"趙面"。
2.指赤紅色的臉膛。
3.因羞慚而臉紅。
1.因發怒而臉紅。
1.指太陽。
1.因羞怒而變色。
1.指杮果。
1.喻荔枝。
1.亦作"頳然"。
2.羞愧臉紅貌。
1.亦作"頳壤"。
2.紅土。古代用以涂飾墻壁。
1.亦作"頳蕊"。
2.紅色的花蕊。
1.亦作"?殺"。
2.古代喪禮用以套尸體下半部的紅色袋子。
1.紅與白。謂色彩繽紛。
1.落葉灌木。葉大花艷,色紅如火,可供觀賞。又名貞桐花﹑百日紅﹑狀元紅。
1.亦作"頳尾"。
2.赤色的魚尾。
3.借指魚。
4.《詩.周南.汝墳》"魴魚趙尾,王室如毀。"毛傳"趙,赤也,魚勞則尾赤。"后以"趙尾"指憂勞,勞苦。
5.指奔波勞苦之人。 6.《詩.周南.汝墳》"魴魚頳尾"孔穎達疏"鄭氏云'魚肥則尾赤。'"后以"趙尾"指魚肥。
1.亦作"頳文"。
2.絢麗的花紋。
1.亦作"頳霞"。
2.紅色的云霞。
1.亦作"頳顏"。
2.猶紅顏。指美色。
3.因羞愧或酒醉而臉紅。
1.赤色的玉盤。
2.比喻太陽。
1.謂刺激鼻子而感到微痛。極言氣味濃烈。
1.指海蜇腹下的眾多的腳。
1.毒蛇咬。
1.假使,假如。
1.猶阻礙。
2.猶遮蔽。
1.防護;保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