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貪污。
1.亦作"鬼嘯"。
2.鬼長叫聲。
1.秦漢時的一種徒刑。因最初為宗廟采薪而得名。鬼薪從事官府雜役﹑手工業生產勞動以及其它各種重體力勞動等。
1.指鬼預告死信。語本《史記.秦始皇本紀》"秋,使者從關東夜過華陰平舒道,有人持璧遮使者曰'為吾遺滈池君。'因言曰'今年祖龍死。'使者問其故,因忽不見,置其璧去。使者奉璧具以聞。始皇默然良久,曰'山鬼固不過知一歲事也。'"
1.傳說群鬼聚居處。
1.猶言奇形怪狀。
〈書〉鬼中的雄杰,用于稱頌壯烈死去的人。
1.鬼神之眼。能窺見隱秘。常用以稱相士之眼。
1.迷信者稱人在夢中驚叫,或覺得有重物壓身不能動彈,叫鬼魘。
1.鬼傳唱的歌謠。
1.鬼臼的別稱。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六.鬼臼》。
1.晉羅友為桓溫下屬,未受重用,同僚中有被任為郡守者,桓溫設宴歡送,羅友很遲才到會,桓問其故,友答道"民性飲道嗜味,昨奉教旨,乃是首旦出門,于中路逢一鬼,大見揶揄,云'我只見汝送人作郡,何以不見人送汝作郡?'民始怖終慚,回還以解,不覺成淹緩之罪。"見《世說新語.任誕》"襄陽羅友有大韻"劉孝標注引晉孫盛《晉陽秋》◇因以"鬼揶揄"為仕途坎坷之典。
1.傳說倉頡造字時鬼怕為書文所劾﹐因而夜哭。
1.見"鬼夜哭"。
1.謂夜間滅燭而飲酒。
1.虛幻的影子。
1.作為仆役的鬼神。
1.人將死前形體所表現的一種病態。
1.草名。漏盧的別名。
1."丑"字可拆成"鬼"﹑"酉"二字,故用以指丑。
1.凄涼的陰雨。
1.蓌蒻的別名。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六.蓌蒻》。
1.陰間;鬼魂出沒之地。
1.植物名。
1.指人將死前形體所表現的一種病態。
1.鬼神的斥責﹑懲罰。
1.怪聲怪氣地呼喊嚎叫。
1.形容行為鬼祟。
1.草名。
1.方言。指旋風。
1.謂形貌粗野丑陋。
2.指形質丑惡者。
1.猶錄鬼簿。
1.舊指貴州。
1.鬼神暗中誅戮。
1.唐宋時分布在云南東部﹑貴州西部﹑四川南部烏蠻及兩爨部落首領的稱號。
1.迷信者稱流注,即流竄無定隨處可生的多發性深部膿瘍。
1.同"鬼哭神號"。
對侵略我國的外國人的憎稱。
1.方言。菊芋的別名。
1.佛教神名。梵名訶梨帝南,義譯為歡喜。晉末涼譯為鬼子母。王舍城娑多藥叉之女,既嫁,生五百兒。發惡愿欲盡食王舍城中他家之小兒。經佛度化﹐轉為保護小兒之神。
1.詈詞。
1.猶鬼謀。
1.鬼兵中之士卒。
2.漢張魯五斗米道初級道徒的稱謂。
1.舊時泛指邊遠地區少數民族。
1.謂人說話虛妄不實。亦指說話虛妄不實的人。
1.猶鬼工。
1.祭山。
1.同"庪縣"。
1.在日晷儀上投射的日影長短的度數。一年之內夏至日影最短,一日之內正午日影最短。古人根據晷度變化測定時序時間,定一年的長度為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同時認為晷度變化與人事變化相應,與吉兇休咎相聯系。
1.猶片刻。
1.亦作"晷影"。
2.晷表之投影;日影。
3.日晷儀。
4.指時間;光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