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頌揚祝福。
1.見"章蔀"。
1.亦作"章部"。
2.我國古歷法名詞『初所傳的六種古代歷法以十九年為一章﹐四章為一蔀﹐二十蔀為一紀﹐三紀為一元。冬至與月朔同日為章首﹐冬至在年初為蔀首。
1.花紋和色采。
1.草書的一種。筆畫有隸書波磔﹐每字獨立﹐不連寫。
2.起草奏章。
1.顯著;廣泛流傳。
各種規章制度次律令,定章程|《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章程》。
1.書體的一種。即八分書。
1.復姓。
1.古代善舞的人。
1.指公文。
1.衡量;計算。
①指安排詩文全篇章節的方法。包括文章的體裁、結構、承接、轉折、剪裁等。但無固定格式,在于作者融貫運用。②比喻辦事的條理、方法這次要好好表演,別緊張,以免又亂了章法。
1.見"章甫縫掖"。
1.見"章甫縫掖"。
1.繡有日月﹑星辰等圖案的古代禮服。每圖為一章﹐天子十二章﹐群臣按品級以九﹑七﹑五﹑三章遞降。
2.有識別符號的衣服。
1.標志官品等級的彩色綬帶等飾物。亦借指官爵。
1.禮服上色彩鮮明的黑白花紋。亦指禮服。
1.亦作"章父"。
2.商代的一種冠。
3.稱儒者之冠。
4.指仕宦。
1.指儒者或儒家學說。
1.冠被墊在鞋子下。喻上下顛倒。
1.鮮明的黑白花紋。
1.見"章甫"。
1.見"章甫薦履"。
1.章水和貢水的并稱。亦泛指贛江及其流域。
1.古代職掌夜間巡更﹑警戒的官署名。
1.衡量;估價。
1.大章和豎亥。古代傳說中善走的人。
1.即章華臺。
1.楚離宮名。故址有四(1)在今湖北省監利縣西北﹐晉杜預以為春秋時楚靈王所建者即此。臺高十丈﹐基廣十五丈。稱"華容之章華"。(2)在今安徽省亳州市東南﹐一說楚靈王所建即此。清楊守敬以為靈王可能先建于華容﹐后因樂干溪風物而筑此﹐仍襲用舊名。即"城父之章華"。(3)在今河南汝南東﹐戰國楚襄王為秦將白起所逼﹐北保于陳時所建﹐并襲用舊名。即"汝陽之章華"。(4)在今湖北沙市﹐建者不詳◇人附會為靈王所筑﹐即豫章臺。
1.猶彷徨。
2.倉皇;慌張。
1.倉皇;慌張。
1."章"和"回"。我國長篇小說的一種段落形式。
1.長篇小說的一種體裁。參見"章回小說"。
中國長篇小說的傳統形式之一。盛行于明、清兩代。全書分回標目,故事連接。宋代話本《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已具雛形。明、清時代章回小說的代表作有《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紅樓夢》等。現代長篇小說也有采用章回小說形式的,如《呂梁英雄傳》等。
1.拜表設祭。道教的一種祈禱形式。
1.章臺街的簡稱。
1.章和節。長篇文章在結構上的部分和段落。一般為篇中分章﹐章中分節。
官名。清代多用以稱軍職或各衙門辦理文書的官員。
1.即章魚。
1.詩文的章節和句子。
2.剖章析句。經學家解說經義的一種方式。亦泛指書籍注釋。
3.指文章﹑詩詞。
1.見"章句小儒"。
1.指不能通達大義而拘泥于辨析章句的儒生。
1.漢儒所創的一種研究儒家經典的學問﹐所重在于解釋篇章字句﹐而不在闡發大義。
1.見"章句小儒"。
1.即正楷。
1.倉皇;慌張。
1.顯明的道理。
1.昭著;顯露。
1.《史記.滑稽列傳》"朔初入長安﹐至公車上書﹐凡用三千奏牘。公車令兩人﹐共持舉其書﹐僅然能勝之。"章﹐奏章;公車﹐漢代接待臣民上書的官署◇以"章滿公車"形容奏章之多。
1.謂文章的綱領﹑要點。
2.贛州的別稱。其地漢時屬豫章郡﹐故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