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疾風。
1.草野之民,平民。
1.猶賤命。
1.指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
2.指荒野。
3.亦作"艸木"。比喻卑賤。多用作自謙之詞。
語出《晉書·苻堅載記》及《謝玄傳》前秦苻堅進犯中原,被晉軍打敗,逃至壽陽城,登上城頭,望見八公山上草木森森,都像是士兵,又懼又愁◇用草木皆兵”形容非常恐懼疑慮。
1.起草;初步設計。
1.韃靼人稱妓女為"草娘"。
1.草野。
1.見"草茵"。
1.指草蓋的簡陋住屋。
1.連帶薄薄的一層泥土鏟下來的草,可用來鋪設草坪或防護堤岸,也可做肥料。
1.叢生的雜草。
1.平坦的草地。今多指園林中用人工鋪植草皮或播種草子培養形成的整片綠色地面。
1.見"草蹙"。
1.亦作"艸剃"。
2.芟夷,像除草似的加以殺戮。
1.掠奪;盜竊。
2.草寇。
3.猶竊據。
1.謂在草野間歇宿。
1.一種草蓋的圓形谷倉。
1.倉促紛亂。
1.古官名。
2.扎成人形的草把。
1.草席;草墊子。
2.指產褥。(坐)月子。
1.草墊子。
1.用蒲草等編制的拖鞋。
1.草墊。
2.用草覆蓋的屋頂。
1.形容跑得飛快。
2.指跑得飛快的人。
3.舊指行駛在內河的一種小快船。
1.羊毛皮的一個品種。其毛附皮處呈灰黑色,毫端則白色,圓卷如珠,若霜落草上,故名。參閱徐珂《清稗類鈔.服飾類.翻毛外褂馬褂》。
1.比喻事物留下隱約可尋的線索和跡象。
1.謂宿止于草野間。
2.茅屋。
1.對在草書藝術上有卓越成就的人的美稱。如漢代張芝﹑唐代張旭等。
1.指牛﹑羊﹑馬等以植物為食料的動物。
1.鄉村集市。相對城市而言。
1.草廬;草房。
1.擬寫奏章。
1.粗蔬。
1.即草稕兒。
1.簡易的床鋪。
2.留人住宿的客套話。
1.舊時在鄉間為演戲而臨時搭建的戲臺。
臨時搭設的戲臺,習稱草臺”。舊時經常在農村和集市臨時搭臺演出的戲曲班社,稱草臺班”。一般演員較少,設備簡陋,流動性大。
1.指草臺班子演的戲。
1.主要由古代的水草和藻類形成的泥炭。也叫草煤。
1.茅草蓋的堂屋。舊時文人常以"草堂"名其所居,以標風操之高雅。
1.明寧王朱權所定樂府體十五家之一。
1.也叫灰塘泥﹑塘草糞等。江浙農村積制較多的一種漚肥。先將河泥和稻草(或其他雜草)夾雜積置,使其發酵腐解。入春,常與廄肥﹑綠肥等一起作為水田的基肥。
1.草書。
2.指拼音文字的手寫體。
1.謂如刈割野草﹑搜捕禽獸似地予以殲滅。語出唐韓愈《送鄭尚書序》"至紛不可治,乃草剃而禽猘之,盡根株痛斷乃止。"
1.謂未墾種的田地。
1.俗稱"八字帖"。舊俗議親時寫明男方或女方的生辰八字等的帖子,相對于定帖而言。
2.指舊時打官司用的訴狀。
1.草端。
2.也叫草字頭『字的偏旁。如芋﹑苗等字,頂端作"卄"者,概稱草頭。
3.草寇的頭領。
4.萬位數的隱稱。舊時往往用以代"萬"字。
5.我國有些農村地區對苜蓿的俗稱。
1.草上的露水,稀少易干。比喻難以持久。
1.初步畫出的機械圖或工程設計圖。不要求很精確。
1.指居親喪。
2.指宜栽某些特定作物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