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時機不順,命運不好。謂時運不濟,處境不順利。
1.周代五學之一。周有東﹑南﹑西﹑北四學,并太學稱五學。
2.南朝宋何尚之于南郭外立學聚生徒,稱為南學。
3.南北朝時南朝的經(jīng)學。南朝經(jīng)師,發(fā)展魏晉學風,除《詩》﹑《三禮》采用鄭玄箋注外,《周易》用三國魏王弼注,《尚書》用偽孔安國傳,《左傳》用晉杜預注。講經(jīng)兼采眾說,也取玄學,不拘家法,隨意發(fā)揮。又受佛教影響,所作義疏比經(jīng)注更為詳盡。
4.清初黃宗羲開塾講肄,時人稱為南學。
5.清代雍正九年,將毗連國子監(jiān)街南的官房作為學舍,令助教等官及肄業(yè)生居住,稱為"南學"。
1.清末維新派在湖南講求新學﹑宣傳變法的團體。由譚嗣同﹑唐才常等發(fā)起,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2月在長沙成立(各縣設分會)。每次開會,由黃遵憲﹑皮錫瑞﹑譚嗣同等人輪流主講,宣講新學,討論湖南新政,曾與守舊派展開激烈斗爭。在戊戌政變中被破壞。
1.見"南熏"。
1.天子巡行南方。
1.傳說中的古國名。
1.即南衙。指宰相。
1.唐代禁衛(wèi)軍有南衙﹑北衙之分。南衙又稱"南牙",兵分隸十六衛(wèi),統(tǒng)屬宰相管轄。
2.唐代宰相官署。因中書﹑門下﹑尚書三省均在皇宮之南,故稱。
3.宋時稱開封府之官署為南衙。
1.指《詩經(jīng)》中的《周南》﹑《召南》﹑《小雅》和《大雅》。
也稱油次大陸”,簡稱次大陸”。亞洲南部介于喜馬拉雅山脈、孟加拉灣、阿拉伯和印度洋之間的地區(qū)。因喜馬拉雅山脈的阻隔,在地理上與亞洲大陸其余部分相對隔絕,自成一個單元,故名。有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尼泊爾、不丹和錫金等國。
1.春秋諸侯國名。
2.晉時十六國之一。北魏兵破后燕國都中山(今河北定縣),承相慕容德率眾遷到滑臺(今河南滑縣),于公元398年自稱燕王,史稱南燕,是鮮卑慕容氏在中原的最后一個政權。有今山東東部及河南的一部分。公元410年為東晉劉裕所滅。
1.古地名。春秋晉地。
2.古地名。戰(zhàn)國齊地。
3.郡名。秦置,包有河南省舊南陽府和湖北省舊襄陽府。
1.亦作"南陽氣"。
2.東漢光武帝劉秀,南陽人,起兵舂陵,望氣術士蘇伯阿受王莽派遣到南陽,遙望舂陵,曰"氣佳哉!郁郁蔥蔥然。"后用以稱帝王之氣。
1.指三國時南陽諸葛瑾﹑諸葛亮﹑諸葛誕三人。
在河南省西南部、焦枝鐵路線上,濱臨白河。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1948年設市。人口428萬(1995年)。絲綢工業(yè)發(fā)達,特產(chǎn)南陽綢、南陽玉。名勝古跡有臥龍崗武侯祠、醫(yī)圣祠(內有張仲景墓)、張衡墓。
馬來群島的舊稱。見馬來群島”(692頁)。
1.南面的田野。
2.指蒼梧山,在今湖南省。
3.亦作"南壄"。古縣名。秦置。故城在今江西省南康縣西南。
1.見"南野"。
1.舊指南方的少數(shù)民族。又指南方邊遠地區(qū)。
1.即九疑山。山在南方,故稱。
1.猶南航北騎。
1.南方邊境地區(qū)。
1.南方的音樂。
2.指虞舜的《南風》歌。
3.南方口音。
散曲戲曲選集。明代凌fdeb3醣唷K木恚其中散曲、戲曲各二卷。選收元、明兩代的南曲作品,分為天籟、地籟、人籟三等,故名。
1.亦作"南廱"。
2.明代稱設在南京的國子監(jiān)。雍,辟雍,古之大學。明吳節(jié)撰有《南廱志》十八卷,后黃佐增損成二十四卷。
1.見"南雍"。
1.明清科舉時代,南方諸省的人應試北闈(鄉(xiāng)試)考中第二名者,稱為南元。因第一名例歸直隸籍人,故第二名也稱元。
組詩名。唐代李賀作。共十三首。南園,在其家鄉(xiāng)福昌(今河南宜陽)。組詩寫作者在南園的所見所感,其中第五首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寫出了作者渴望建功立業(yè)的雄心壯志。
1.南園即抗風軒,在廣州城東南大忠祠側。明初,孫蕡﹑王佐﹑黃哲﹑李德﹑趙介結社唱酬于此,稱南園五子。寫詩力去宋元風習,以上追三唐為旨歸,嘉靖年間,歐大任﹑梁有譽﹑黎民表﹑吳旦﹑李時行又聚會抗風軒,復振南園之風,稱南園后五子。清光緒年間,張之洞任兩廣總督,乃將前后五子合稱南園十先生,并建南園十先生祠。明葛征奇編有《南園五先生集》二卷;清陳文藻等編有《南園后五子詩集》二十八卷。參閱《四庫全書總目.集部總集類存目四》。
1.車轅向南。謂車向南行。
心想到南方去,卻駕著車子往北走。比喻行動與目的相反用這種不切實際的方案試圖解決具體問題,豈不是南轅北轍?
1.御苑名。因在皇宮之南,故名。歷代所指不一。
2.即南海子。在北京永定門外,明永歷中始建為園囿。清置總尉防御等官把守,其中養(yǎng)殖禽獸,專供皇帝游獵享樂。
1.唐代官署名,屬吏部,負責鹽人才。
2.指契丹的南樞密院,以其官署居大內之南,故名。
1.見"南岳"。
1.見"南山壽"。
1.樂舞名。
1.見"南越"。
1.亦作"南粵"。
2.古地名,今廣東廣西一帶。
3.國名。秦末趙佗建立,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滅亡。
4.指越南。
1.指鸚鵡。
1.南飛之云。常以寄托思親﹑懷鄉(xiāng)之情。
2.指唐南霽云。
1.明中葉以后出現(xiàn)的一種戲曲形式。在一個劇本內兼用南北曲或專用南曲。類似短的傳奇,但仍稱為雜劇。戲曲史上稱之為南雜劇,以別于元雜劇。
1.遼代實行南北分治,設南北宰相府,南宰相府掌佐理軍國大政。
1.住室南面的書房。
2.指清代南書房。
1.即石牛道。古道路名。自今陜西勉縣西南行至劍門關,是古代聯(lián)系漢中和巴蜀的交通要道。元明以后通稱"南棧道"。參見"石牛道"。
1.廬山的古名。
古國名。唐代以烏蠻為主體,包括白蠻等族在今云南建立的奴隸制國家。原為六詔之一,因地處五詔之南得名。公元738年,皮邏閣得到唐朝支持統(tǒng)一六詔。全盛時轄滇、川南、黔西。多民族雜居。通用漢文,采用官制,流行佛教。902年覆滅。
1.唐南詔名畫。亦名《南詔國史圖》﹑《中興國史畫》。唐光化二年(南詔中興二年,公元899年)南詔畫師繪,取材于南詔地方政權建立的故事。畫筆生動精美,宗唐人筆法,為中國古代繪畫珍品。原藏故宮,今在日本。
1.指烏蠻等族。
1.猶南航北騎。
1.亦作"南針"。
2.即指南針。因能指示方向,故常用來比喻正確的指導和準則。
1.星名。即南極老人。古時認為此星可主宰人壽命的短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