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飲恨,含恨。
1.見"三陣"。
1.三重,三層。
2.音樂之三終;三度奏樂。
3.十分之三。
1.三乘車。每乘四馬。殷商時為下大夫的儀制。
1.星名。
2.道家稱膽為中池,舌下為華池,小腹胞為玉池,合稱"三池"。見《黃庭內景經.中池》梁丘子注。
1.指酒旗。
1.見"三尺青鋒"。
1.《莊子.徐無鬼》"丘也聞不言之言矣,未之嘗言,于此乎言之。市南宜僚弄丸而兩家之難解,孫叔敖甘寢秉羽而郢人投兵。丘愿有喙三尺。"后多用以比喻能言善辯。
2.用以狀嘴之長而尖利。
1.三尺桐。
1.謂法律。
1.指童仆。
1.指劍。
1.謂小兒。
1.童仆。
1.指墳墓。
1.喻劍。
1.喻劍。
1.幼小的孤兒。
1.人體中的三種寄生蟲。
2.猶三尸。喻小人。
1.精粗不等的三種喂牲口的飼料。
1.戰國楚地疆域廣闊,秦漢時分為西楚﹑東楚﹑南楚,合稱三楚。《史記.貨殖列傳》以淮北﹑沛﹑陳﹑汝南﹑南郡為西楚;彭城以東,東海﹑吳﹑廣陵為東楚;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長沙為南楚。《漢書.高帝紀上》"羽自立為西楚霸王"顏師古注引孟康《音義》,以江陵(即南郡)為南楚,吳為東楚,彭城為西楚。二說不同◇人詩文中多以泛指長江中游以南,今湖南湖北一帶地區。
2.五代時,馬殷據長沙,周行逢據武陵,高季興據江陵,都在古楚地,亦稱三楚。見宋周羽翀《三楚新錄》。
1.術數家謂生辰八字有三處合局者,其命大貴。即謂地支于生﹑旺﹑墓三處皆合于本命之五行。
1.三次被罷官。
2.形容宦途不利。
1.三條河流的合稱,所指不一。(1)西周以涇﹑渭﹑洛為三川。《國語.周語上》"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韋昭注"三川,涇﹑渭﹑洛,出于岐山。"(2)東周以河﹑洛﹑伊為三川。《戰國策.秦策一》"親魏善楚,下兵三川。"《文選.鮑照》"五都矜財雄,三川養聲利。"李善注引韋昭曰"有河﹑洛﹑伊,故曰三川。"
2.指洛陽。
1.傳了三次。
1.猶三邊。指東﹑西﹑南三方邊疆。
2.猶三邊。指東﹑南﹑北三方邊疆。
1.春天的陽光。喻母愛。
2.比喻深厚的恩情。
1.檉柳的別名。
2.指春天楊柳新舒展的葉片。
1.猶三讓。
1.三回。
2.指朝﹑野﹑市三處。
1.周代治理重案,必依次與群臣﹑群吏和百姓三等人反復計議,然后定罪判決,以示審慎。
2.指三次察訊。
3.謂擊刺三次。
1.舊禮教認為婦女應該做到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謂之"三從"。
歧視和壓迫婦女的封建禮教。三從指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四德指婦德、婦言、婦容、婦功,即要求婦女屈從男權,嚴格遵守所謂品德、辭令、儀態和手藝的閨范”。
1.漢崔髎及子瑗﹑孫寔,皆有文名,合稱"三崔"。
1.宋代一種以嫩筍﹑小簟﹑枸杞做澆頭的面。
1.指舌。
形容能言善辯、無法駁倒的口才憑三寸不爛之舌,說南北兩軍互相吞并。
1.指弓鞋。舊時纏足女子所穿。
1.指毛筆。
1.長圓形的柑橘。
1.指毛筆。
1.舊時稱婦女纏過的小腳。
1.喻善于強詞奪理。
1.猶言一口氣。借指生命。
1.見"三寸弱翰"。
1.指毛筆。
1.猶后世所謂"三寸不爛之舌"。
1.咽喉。俗諺有"三寸咽喉深似海"之謂。
1.猶三寸金蓮。
1.轄是車軸頭上的重要部件,雖長僅三寸,然車無轄即不能行。故以喻事物之關鍵。
1.佛教謂能知宿世為宿命明,知未來為天眼明,斷盡煩惱為漏盡明。徹底通達三明謂之三達。用以指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