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春秋時衛國人,名瑗。相傳他"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是一個求進甚急并善于改過的賢大夫。見《淮南子.原道訓》。
1.謂有彩飾的幾案。
1.方言。即鱖魚。
指六十歲(用干支紀年,錯綜搭配,六十年周而復始)~之年ㄧ年逾~。
①指花哨而不實用的武術動作。②比喻外表好看但缺少實用價值的東西。也指形式主義的做法工作要講實效,不要做表面文章,擺~。
1.指鶯﹑燕﹑蜂﹑蝶。
1.精致華美的箋紙。
1.《新五代史.唐淑妃王氏傳》"淑妃王氏,邠州餅家子也,有美色,號'花見羞'。"后遂為美女之代稱。
1.形容婦女嫵媚輕盈的姿態。
①落葉灌木或小喬木,枝上有刺,果實球形,暗紅色。種子黑色,可以做調味的香料,也可入藥。②這種植物的種子。
1.見"花街柳市"。
1.猶言花街柳市。
1.指妓院聚集的街市。
指妓院較集中的地方。
1.指佛寺。
2.舊指妓女界。
1.織有彩色花紋的錦緞。
1.見"花花世界"。
1.燈花。
1.花間的小路。
1.謂贈給名花的九種事物。
1.在妓院中狎妓飲宴。
2.用花釀成的酒。
1.有妓女陪侍的酒宴。
1.即花燈。
1.對妓女征收的捐稅。
1.一種繡花的荷包。
1.指初開的花。因花開時如口張狀,故稱。
百花的魁首。多指梅花。舊時也比喻有名的妓女。
1.干的花瓣。
1.猶言昏花凝。
1.即花燭。指彩飾的蠟燭。
1.見"花蠟"。
(~兒)①裝著鮮花的籃子,棕時用做禮物,有時吊喪、祭奠也用。②裝飾美麗的或編制有圖案的籃兒。
1.唐時新羅國風俗,擇貴人子弟之美者,敷粉裝扮之,名曰"花郎"。
2.指賣花人。
3.即叫化子。
1.象聲詞。二物相碰時發出的聲響。
1.見"花蕾"。
1.即花櫚木。質堅,紋理細密。
1.亦作"花里胡哨"。亦作"花里胡紹"。亦作"花麗狐哨"。亦作"花黎胡哨"。
2.形容顏色錯雜﹑艷麗。現多用于貶義。
3.引申指花色繁多。
4.形容花言巧語,耍弄花招。
1.見"花貍狐哨"。
(~的)①形容顏色過分鮮艷繁雜(含厭惡意)穿得~的。②比喻浮華 ,不實在。
1.依各種花的開落以定歲時。如正月蘭蕙芳;二月桃夭;三月薔薇蔓等。明程羽文撰有《花歷》,其序云"花有開落涼燠,不可無歷,秘集月令,頗與時舛,予更輯之,以代絜壺之位,數白記紅,誰謂山中無歷日也。"
1.方言。猶言鬼把戲。
1.菌之一種。
1.迷信謂鬼用的紙錢。
1.迷信者稱陰間的兵卒,鬼和神組成的軍隊。
2.指三國蜀將徐瑤統率的軍隊,因其衣裝怪異,故名。
3.對軍閥武裝的蔑稱。
1.難以告人的怪病。指相思病。
2.隱情。
3.鬼生疾病。
1.猶鬼王。指閻王。
1.見"鬼劈口"。
指某種特殊的才能,也指有某種特殊才能的人文壇~。
1.舊時官場中官吏參拜初就職御史,不通報﹐拜畢默默而退,謂之鬼參。
1.玄參的別名。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一.玄參》。
1.草名。
2.喻狡黠的心計。